201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品学案:此人可待成追忆·写人记事散文阅读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考复习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8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12/20 19:53:5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传统下载

- 资源简介:
约11400字。
学案 此人可待成追忆——写人
记事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忠魂一缕枕江流
蔡勋建
在我阅读的记忆里,汨罗江应是在一个叫磊石山的地方汇入洞庭湖的。我没到过那地方,我想象不出具体方位,那是个怎样的地形。但我知道汨罗江是一条很怪的河流,几次向西,然后朝北,踏入洞庭。我曾说过我一定要去汨罗山拜谒屈老先生的。我好想从洞庭湖出发,越过磊石山,沿着汨罗江溯流而上,那里是他的魂灵安息的地方……
到达汨罗山已是上午10点了,只见一片起伏连绵的丘陵由东向西朝玉笥山逶迤而去。几千年了,一个用诗书写民生、以命明志的爱国诗人就在这里枕着江流长眠在这一片青黛之中。
艳阳照射在屈原的墓碑上,斑驳陆离,像一位耄耋老人满脸起了寿斑。碑面的字迹尚可辨认,碑阴则无一字说明,历史就像这墓碑一下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我来到赵家冲后的一座屈原墓前,据说这是12座疑冢中最为壮观的一座,碑文为“故楚三闾大夫之墓”。读着这仅有的所谓的碑文,只觉得古代华夏子孙对此颇费过思量。中国的墓葬历来对身份有讲究,往往有一些重要的个人信息从墓碑上逸出。据唐杜佑《通典》记载:屈原冢有石碑,文为“楚放臣屈大夫之墓”,后来碑佚。过去的那些古碑都随着岁月的流逝或损毁或散佚了,而今存传的尽是近代人的重建。这让我有机会作一次比较。唐代屈原墓碑标示的是“楚放臣”,这个身份是很明确的,让人一看就明白屈原是楚国被放逐之臣。看不到其他褒贬文字的墓志铭。清朝同治年间刊立的屈原碑,碑文则很中性,称屈公为“故楚三闾大夫”,只标明了身份。同是屈公之墓,而碑文几字之差,让人觉得感情色彩大异。
在汨罗山1 500平方米的范围里,屈原疑冢如种瓜种豆般散布其中,其墓或大或小,其碑或高或矮,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先生的仰慕,它们给我的更多是一种精神向度与高度。
凝望荒草萋萋的屈原墓,眼前总好像晃动着楚国高大的城池与屈公形容枯槁的身影。其实春秋时期楚国还是很强大的,即使是战国时期,它的疆土仍在争战中不断膨胀扩展。太史公有《史记》述:“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屈原是在战国时期七雄纷争、秦强楚弱的形势下,抱着改革政治、富国强兵的雄心壮志,力图让楚国一统天下的。他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但楚怀王昏庸无道,再加上反动贵族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姬郑袖等佞臣小人的围攻,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在苟且偷安、惧战主降的贵族们的打击排斥下,斗争处于劣势的屈原最终因谗言被罢官、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一个人的政治才能不能充分得以施展,政治抱负不能得以实现,何其郁郁!屈子被放逐汨罗江畔9年余,报国无门,每日只能披发行吟于江边,北望郢都,思念祖国,愤然怅然写下许多不能打动楚王的文字。当秦军攻下郢都的消息从远方传来,他痛不欲生,万念俱灰。
屈原死后,太史公曾到屈公生前垂钓和行吟的江暮潭凭吊,痛哭而流涕。贾谊赴长沙王太傅任途经此地亦欷歔掩泣,作《吊屈原赋》。屈原的弟子宋玉还登上玉笥山之最高处,为先生招魂。时逾几千年,作为先生的崇拜者,我只身来到屈公墓前,虽然不知哪座冢内真正埋着诗人的骨骸,但我想整个汨罗山,不,整个华夏山水都有他的忠魂!每到一座疑冢,我都宁
可相信这是一座真坟。我采撷一束满山疯长的艾蒿和牡荆,献到屈公的墓碑前。要知道,这艾蒿是每年端午节人们必采之物,而牡荆,则早在周时它的名字就叫“楚”啊!
汨罗山下那一块百亩见方的水塘,我想就应该是当年女媭取土造坟的楚塘了。楚塘之名也是后人命的,人们赋予了它时代色彩与政治意义。楚塘如今芰荷蓬勃,水草丛生,汨罗山满山遍野的艾蒿何其葳蕤,是专为纪念屈子生长的吗?(选自《人民日报》)
1.细读文章第一段,说说作者为什么想从洞庭湖出发沿汨罗江逆流而上去寻访屈原。(4分)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评价作者意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题干提供了一个信息:细读文章第一段。抓住第一段的主要内容,不难看出作者追寻屈原足迹的意图。
答案 历史的河流是奔腾向前的。汨罗江是流经磊石山汇入洞庭湖的,作者想要逆流而上,沿着历史的足迹去找寻,这样能更近距离地走进历史、走近屈原,从而感受到屈原的精神。
2. 读文章中的画线句,简要说说“同是屈公之墓,而碑文几字之差,让人觉得感情色彩大异”中的
“异”字所指代的内容。(4分)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题意可知,回答该题重在回答“异”字的含义,那么可推敲两处碑文的不同而得出答案。注意要结合屈原的身世和处境。
答案 前一碑文是“楚放臣屈大夫之墓”,有着对屈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惋惜,饱含着对屈原高尚人格的礼赞。后一碑文是“故楚三闾大夫”,只是表明了屈原的身份,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
3.品读全文,分析“每到一座疑冢,我都宁可相信这是一座真坟”一句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4分)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解答此题时要联系全文的感情基调。从全文来看,作者是屈原的崇拜者,他对屈原有着浓烈的景仰之情。
答案 文中提到有12处疑冢,疑冢前不同的碑文,都是不同时代的人对屈原的怀念,故而“整个华夏山水都有他的忠魂”,每一座疑冢,作者都希望是真坟。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屈原高尚品格和爱国情操的钦佩,也表现了作为屈原的崇拜者的作者对屈原的景仰与尊敬。
4.简要探究作者在文末写“芰荷蓬勃”“艾蒿”“葳蕤”的意图。(6分)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的主要方法。作者在文末没有高唱赞歌,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写了“芰荷”“艾蒿”。结合屈原《离骚》等作品中“香草”“美人”的自喻,不难看出作者文末写自然景物的真实目的。
答案 屈原在他的作品里,时常用香草比喻贤德之人,也常以香草自喻,文末作者写“芰荷”“艾蒿”,照应了“香草美人”的典故,是对屈原的一种深沉的怀念;
作者在此是借物感怀,以“芰荷”“艾蒿”的蓬勃和葳蕤描写自然万物的生机盎然,并以此来表现后人对屈原伟大情操的敬佩之情。(每点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2分)
辋川尚静
朱 茎
辋川是一个长长的峡谷,王维曾经在这里居住。
辋川确实很静,一条河流,两岸青山,仅仅是这种结构就区别了乡村的小巷和城市的大街。那里的人烟总是很稠密,但这里却稀疏得忽而就融化在风云之中。点点房屋,筑在岩石之侧,并不容易发现。
我到这里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为了感觉一下辋川的气息。倘若这就是目的,我以为这目的潇洒而苦涩,这就是味道。司机将我拉入辋川的深处,收了使他满意的钱,兴奋地驾驶着他的三轮车走了。辋川一下子归于沉寂,孤独的我,望着在河床里滚动的白水,竟觉得恐惧,这恐惧没有对象,只是这里的空,这里的无声无息。
王维栽种的银杏,挺立在雨后的河岸,树皮满是裂纹的粗壮的主干,被水淋成了黑色。从它的叶子上流下的水,继续洗濯着树皮。它实在是老
传统下载
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