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题,约7860字。北京课改实验版高中语文选修《文
《文化论著》
第一单元测评
Xingzhe007
(分值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基础运用(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寥廓(liáo) 鱼鳖(biē) 粤海(è) 挥斥方遒(qiú)
B.钦差(qīn) 滥调(làn) 竹笋(sǔn) 有的放矢(shī)
C.瘪三(biě) 芒硝(xiāo) 窒息(zhì) 祸国殃民(yānɡ)
D.弊病(bì) 高踞(jū) 不蠹(dù) 惩前毖后(bì)
解析:A项,“粤”应读yuè;B项,“矢”应读shǐ;C项,“踞”应读jù。
答案 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漫江 峥嵘 浪碣飞舟
B.裹脚 精粹 轻重倒制
C.诊治 檄文 装腔作势
D.沾污 洗涤 流水不腐
解析:A项中“碣”应为“遏”;C项中“制”应为“置”;D项中“沾”应为“玷”。
答案 B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过了许多许多年,人们还是常常追溯那个 的故事,不能忘怀那些善良的人们。
②想要写好文章,必须认真观察思考生活,在脑子里建立一个 丰富的素材仓库。
③“村村通”工程,大大改善了山区的交通状况, 有力地促进山区经济发展。
A.长远 储藏 进而 B. 久远 储藏 从而
C.长远 蕴藏 从而 D.久远 蕴藏 进而
解析:长远:时间长。用于现在至将来的时间。久远:时间长。可用于过去和将来。注意“久”字。储藏:保藏、存放。储,存放。蕴藏:积蓄而未显露或未发掘的。蕴,包含、蓄积。进而:连词,表示进一步的行动。从而:连词,表示进一步的行动或结果。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江西某地,七月流火酷暑难熬,很多城市居民纷纷躲到空调房里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清凉,可那些在工地上施工的民工们却头顶烈日挥汗如雨。
B.就是这样一位其貌不扬的教书先生,却有一位很漂亮的太太,这让我们大跌眼镜,也让我们对他们夫妻的结合怀有浓厚的兴趣。
C.每当问到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时,他就唯唯诺诺,闪烁其词,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
D.媒体评价说,优惠房屋贷款相当于限时减税,固然可以刺激购买力,但难免造成坐吃山空,也就是造成买卖行为提前进行的假象。
解析:A项“七月流火”指的是暑气渐退而秋将至,没有酷暑难耐的意思;C项“唯唯诺诺”的意思是胆小怕事,人云亦云;D项“坐吃山空”应为“寅吃卯粮”。
答案:B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NBA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联赛中,即便你明知道水平不如你防守的球员,也绝对不可以放松对他的防守。
B.记得诗人艾青说过,把最好的稿子投给编辑,是对编辑的支持;而把不好的稿子退给作者,则是对作者的爱护。
C.本刊自创刊始,我一直自费订阅。今年4月的卷首语我十分赞同,所以想通过编辑转达我对那位作者的感谢。
D.全球各地已经引发了更大规模的反战浪潮,如果美英联军不惜一切敢于投鼠忌器,将有引火烧身众叛亲离的可能。
解析:A项语序不当,“明知”的不应是“球员”,而应是“防守水平”;C项表意不明,“本刊”是称自己所编辑的刊物,此处应为“贵刊”;D项表意不明,“投鼠忌器”比喻欲除弊害而有所顾忌、不敢放手,此处应改为“投鼠”而不“忌器”。
答案 B
6.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那美丽的白蝴蝶呀!我那勇敢的白蝴蝶呀!它试了几次,终于一跃而起,展翅飞翔 , , , 。
①活泼伶俐地在我的周围翩翩飞舞一阵
②像一片小小的雪花
③愈飞愈远,消失不见了
④又向清明如洗的空中冉冉飞去
A.②①④③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②④①③)
解析:“雪花”的比喻是为了说明“消失不见”的,因此②③句应该相连)
答案:B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谁把李白贩卖成了古惑仔
最近,大众传播领域的学术语言越来越像在恶搞:一会儿有人吆喝“孔子是丧家之犬”,一会儿有人叫喊“李白是古惑仔”;左边的场子在用京韵大鼓语言讲经,右边的场子在用单口相声语言说史。一个劣质学术“秀场”,正在商品展销会的角落里悄悄地拉开了灰色的帷幕,试图与吴宗宪、小S争风吃醋,一较高下。
与其说孔子是丧家之犬,不如说今天的学术语言自身更像丧家之犬:它离家出走,自暴自弃,在娱乐文化的垃圾堆边东闻西嗅,四处溜达。与其说李白像古惑仔,不如说今天的学术语言自身更像古惑仔:在街头扮鬼脸、吐舌头、哗众取宠,既挑战了“家长”的权威,又骚扰了过往的行人。学术语言已经沦落到“古惑仔”和“丧家犬”的地步,暴露出传统学术思维方式的致命病理。
既不能感受斗室里枯燥和寂寞的乐趣,又缺乏对学术语言自身应有的热衷和信念,更没有找到进入公众传播领域的有效途径或话语方式,于是选择“离家出走”,到街头去卖狗皮膏药,还制造了一种学术思想进入公共领域的幻觉。化论著》第一单元检测,详解详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