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夺人,情境导入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先声夺人 情境导入
秭归二中 何素梅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靠什么来“吸引”?自然靠的就是精湛的教学艺术。创设艺术的教学环境;使用艺术的教学手段;采取艺术的教学态度;注重教学的审美性、表演性等都是教学艺术的好方式。可以说教学艺术渗透在教学的每个层面、每个环节上。从一堂课来说,则涉及到导入、提问、板书、课堂结构等方面的艺术,而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一个“亮相”就是导入了。
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一个精彩的“亮相”,势必会从一开始就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导入方式的设计上花心思,下功夫,力争“先声夺人”。
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有释题导入,作者导入,复习旧课导入,设计练习导入等等,这里略述几例渲染气氛,创设情境的导入。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意识、情绪、思维总是受他所处的环境的影响。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也不例外。教师可以运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实物、画面、音乐等渲染气氛,创设出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去感受、体味,获得课文学习的情感体验,从而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教例]《荷塘月色》
一位教师这样导入——
同学们,你们曾置身于这样一个自然环境中吗?月光淡淡,似“笼着轻纱的梦”;荷叶田田,似裙裾飘展;荷花朵朵,有的似明星闪烁,有的似少女羞涩;荷香缕缕,若断若续,泌人心脾;微风吹叶,一闪而过;流水脉脉,缠缠绵绵。这如诗如梦的景致啊就出自现代散文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中。
教师以教材为蓝本,用优美的语言勾勒出月光、荷叶、荷花、荷香、微风、流水等景物,从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触动学生,让学生感知荷塘的美,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了“我”的精神世界——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这样优美的导入语除了教师的精心设计外,也可直接从古人、前人那里直接取来,优秀的古代诗词往往可以以一当十,比如学习《长亭送别》一文,就可以以李商隐的《无题》诗导入。王实甫被誉为“文采派”的代表剧作家。他写的曲词语言优美,以诗歌导入,形式一致,诗中有曲,曲中有诗,人在此境中怎不情趣盎然呢?
[教例]《周总理,你在哪里?》
一位教师这样导入——
上课时,教师在黑板上挂上一幅镶着黑纱的周总理遗像,学生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接着,他用饱含深情的语言缓缓说到——那是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高山在恸哭,大海在滴泪,人们在呼唤:周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一张周总理的遗像,制造了肃穆的氛围,一席动情的语言,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情感基调。学生的心弦已被拨动,对诗歌的理解、体味也就易如反掌了。
[教例]《我与地坛》
一位教师这样导入——
多媒体播放雅典残奥会上我国运动员夺金时的镜头剪接。
同学们,这一幕幕感人肺腑、激动人心的场景怎能不让我们浮想联翩呢!君不见,罗斯福坐着轮椅完成了世界格局的大逆转;布伦克特牵着导盲犬坐在了英国教育大臣的宝座上;霍金口不能言,足不能行却以他的智慧头脑攀上物理学的顶峰。他们身罹残疾,却最终没有放弃对生命的热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就是残疾人作家史铁生用十五年的时间参悟生命的结晶——《我与地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