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练习题
- 资源简介:
约20820字。
高中语文练习题
一、熟记下列词的字音、字形、字义
1、豆蔻年华(豆蔻:喻指十三四岁的小姑娘。)
2、不刊之论(刊:消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筒上,有错误就削去。)
3、不负众望(负:辜负。)
4、不孚众望(孚:使人信服。)
5、比翼双飞(比翼:比翼鸟,比喻夫妻。)
6、汗牛充栋(形容书多,用牛运输,牛累得出汗。书堆满屋子,顶到栋梁。)
7、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金玉:比喻华美。败絮:烂棉花。)
8、华而不实(华:开花。实:结果。原指只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泛。)
9、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此为自谦之词。)
10、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无别的。形容极少,极难得。)
11、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会有风。比喻消息或传说并非完全无根据。)
12、刮目相看(刮目:擦亮眼睛。)
13、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屋舍华丽、高大众多。)
14、门可罗雀(罗雀:张网捕雀。)
15、蓬筚生辉(蓬筚:蓬门筚户,形容穷人的陋屋。)
16、趋之若鹜(趋:快走。鹜:野鸭。)
17、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
18、首当其冲(冲:要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19、弹冠相庆(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土,准备做官。)
20、望其项背(项背:人的颈项和脊背。)
21、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表示多次。绝:断。)
22、振聋发聩(聩:天生的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
23、置若罔闻(置:放。若:好像。罔:无,没有。)
24、众口铄金(铄金:熔化金属。众口一词,足以熔化金子。比喻谣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25、有口皆碑(碑:记功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人人称赞。
26、置之度外(度:考虑。常指将生死、利害、荣辱等放在考虑的范围之外。)
27、蛛丝马迹(蜘蛛的细线,马蹄的痕迹。比喻事情留下隐约可见的线索和迹象。)
28、宁缺勿滥(勿:不要。)
29、至交契友(契:投合。指交往友谊最深而又情投意合的朋友。)
30、引经据典(引用经书,根据典籍。)
31、面面相觑(觑:指相对看。形容惊惧和束手无策的样子。)
32、好逸恶劳(好:喜欢。逸:安逸。恶:讨厌,厌恶。劳:劳动。)
31、哗众取宠(哗众:使众人兴奋激动。宠:喜爱。)
32、化险为
二、熟记下列词的字的写法
默契、推诿、和谐、磋商、誊写、寒暄、敦促、遐想、劳驾、
栖息、思辨、涵养、鼎力、题词、题辞、抉择、踉跄、蹊跷、
婉转、靓女、契讫、侮辱、辐射、字帖、租赁、隽永、累赘、
讥笑、缜密、肇事、装帧、沮丧、储藏、艳慕、翔实、详细、
褒贬、翱翔、庇护、沮丧、窥视、缥缈、拘泥、毕竟、嗔怪、
角逐、符合、潜力、惬意、接洽、广袤、弹劾、斡旋、毗邻、
融资、部署、步骤、抵御、通缉、编辑、嬗变、禅让、发酵、
泄气、亵渎、泻肚、淳朴、摇曵、
三、背诵默写以下诗词(填空)
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石头城》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4、《虞美人》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
四、诗词赏析,找出不恰当的一项:
1、《相见欢》南唐•李煜(背诵)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风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恨来水长东。
A、词的上阙,描写在寒风急雨的摧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太匆匆”三字,使本来就已经十分强烈的惋惜之情更加浓烈。“朝”和“晚”是朝朝晚晚之意,说明寒风急雨之多,对“林花”施以淫威之久。
C、下阙中,“胭脂泪”用拟人的手法,说那飘落满地的红花被夹着晚风的寒雨打湿,犹如美人伤心之极而和着胭脂滴下的血泪。
D、这是一首抒情小词,全词语言含蓄,情调哀怨,意味深长,使中含而不露,寓情于景。×
2、《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背诵)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这首小令描写秋天的景象,借以抒情。
B、作者着力刻画的是一幅非常真切的“秋郊夕照图”,在苍凉中描述旅人的漂泊情怀。
C、小令中色彩强烈,为萧杀的秋天增添了活力,展示出多层次的内涵,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
D、作者描绘的秋景让我们产生了一种与作者相同的悲秋之感,读之令人荡气回肠,深陷于满目凄凉当中。
3、《也许》作者•舒婷
也许我们的心事总是没有读者
也许路开始已错结果还是错
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有被大风一个个吹灭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别人,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也许泪水流尽,土地更加肥沃
也许我们歌唱太阳,也被太阳歌唱着
也许肩上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许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1) 对“肩上越是沉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过重的工作量。
B、过重的家庭生活负担。
C、过重的精神负担。
D、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 对这首诗欣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充分表达了作者鄙视生活中的弱者的思想感情。×
B、本诗以促膝谈心的方式来抹去“读者”心中的孤寂,并回答“读者”在生活中产生的困惑。
C、本诗承认生活中的某些缺憾,但更看重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人。
D、这首诗运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方法,在反复中增加了抒情的浓度,在排比中增强语势。
4、《过华清宫绝句》唐•杜牧
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对该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展示了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
B、次句展现出山顶那座雄伟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一道缓缓打开。
C、第三句是说一位漂亮的妃子微笑着骑在马上。原来宫门打开是因为妃子要出宫游玩。×
D、这首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深刻,含蓄有力。
5、对《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
B、诗人和琵琶女是同病相怜。
C、遭遇相同,相逢不必相识,一见如故。
D、诗人把对琵琶女的同情和自己被贬不得志的悲愤融在一起,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冷酷无情。√
6、《山中问答》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在人间。
(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以问起,问者当是所谓“俗人”;第二句应答而“笑而不答”,表现出一种矜持和神秘感,为诗增添了一份曲折美。
B、后两句写“碧山”之景,实是对“何意栖”的回答,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曲折含蓄的韵味。
C、“心自闲”是诗人山居心境的写照,这种“闲”情皆因所栖“非人间”;因而诗人劝问者不要与权贵同流合污,远离尘世。
D、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有问有答,用笔有虚有实;语言质朴,转接轻灵,情绪舒缓;诗意淡远而意境幽深。
(2)下列诗句与“桃花流水窅然去”的情调相近的一句是:
A、风强水槛尽飞花,一曲春波潋滟斜。√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桃花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D、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浓愁。
7、《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自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 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天上众鸟高飞远去,孤云也越飘越远。
B、开头两句是写“动”见“静”。“尽”、“闲”两字衬托出“静”的境界。
C、三、四句写出了敬亭山对众鸟和孤云的依依不舍之情。“相”、“两”指众鸟和孤云。×
D、诗中运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全诗平淡恬静,质朴无华。
(2)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处世态度
A、清高孤傲,洁身自好。
B、愤世嫉俗,力求归隐。
C、寂寞凄凉,孤芳自赏,
D、寂寞孤独,崇尚自然。
8、《三闾庙》唐•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枫起,萧萧枫树林。
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即景起兴兼用比喻,写屈原之怨像沅水、湘水一样长流不尽。
B、后两句虽写眼前之景,但言外自有一种悲凉慷慨之气。
C、全是围绕一个“怨”字,抒发了作者对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怀。×
D全诗语言清丽委婉,明朗而又含蓄,读来感人至深。
9、《贾生》唐•李商隐(背诵)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说汉文帝在宣室殿征询逐臣贾谊的意见,贾亦显示出无与伦比的才华。
B、作者在第二句中用“虚”、“前席”等词形象地写出了贾谊在座席上朝前移向对方的情景。×
C、“可怜”是“可惜”之意,它使全诗的一个转折。作者用先褒后贬的手法,批评了帝王求贤、敬贤的有形无实。
D、全诗借前朝往事讽喻朝政,也借贾谊的怀才不遇,寄托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
五、选择适当的词语
1、我是你河边上()的老水车,数百年来哼着疲倦的歌;我是你额上()的矿灯,照在你历史的隧洞里蛇形摸索;我是()的稻穗;是()的路基;是淤泥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嵌进你的肩膊;
A、破旧、熏黑、干瘪、失修√
B、陈旧、熏黑、饱满、崩塌
C、古老、闪亮、成熟、竣工
D、破旧、照明、干瘪、失修
2、一篇优秀的抒情诗,()抒的是个人之情,()总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体现时代的精神。这是(),杰出的诗人总是把诗的触角伸向人民和社会的深处,成为时代脉搏的忠实感应者。
A、虽然、但、因为√B、尽管、然而、因为
C、虽然、但、由于D、尽管、然而、由于
3、观点,在议论文中就是(),即作者对()的问题提出的见解和主张。议论文总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别人的目的。材料,在议论文中就是(),即论证论点的(),作者建立观点的()。论点需要论据来证明,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
A、论点、提出、劝说、事实、根据、理由
B、中心、议论、说服、论据、依据、原理
C、中心、提出、劝说、事实、依据、原理
D、论点、议论、说服、论据、根据、理由√
4、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自然也就()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们必是历史的()。他们像蜘蛛一般无力,()不住历史前进的脚步。
A难免、难免、栋梁、挡B不免、不免、脊梁、绊√
C难免、难免、脊梁、挡D不免、不免、栋梁、绊
5、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和最受()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他,()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A嫉恨、诬蔑、驱逐、诽谤、诅咒√
B嫉恨、诬蔑、驱赶、诅咒、诽谤
C诬蔑、嫉恨、驱逐、诅咒、诽谤
D诬蔑、嫉恨、驱逐、诽谤、诅咒
6、填入括号里的句子以上下文衔接的最恰当的是(A )
艺术表现成功的关键是如何在“万”种取“一”,以“一”包含、概括“万”这就要求作者遵循特征概括规律:以不全求全,以少总多,艺术家选取的题材,必须凝铸生活的深刻特征,能概括生活的丰富性和普遍规律。艺术的表现就是()
A 借一萌芽而绘如海春光,画一秋叶而知秋意如杀。√
B 借一芽萌而绘如海春光,画一秋叶而知秋意如杀。
C 借一芽萌而绘如海春光,画一叶落而知秋意如杀。
D 借一芽萌而绘如海春光,画一落叶而知秋意如杀。
7、依次填入括号里的句子,顺序恰当的一组是(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