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专题复习
- 资源简介:
约6700字。
《标点符号》专题复习
张华忠
教学目标:了解标点符号的书写规则、用法及其位置。(课标与教材的目标要求)
教学重难点: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引导回忆、练习巩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明了标点符号的由来及其重要性
中国自古以来,都没有定出标点符号来分清文章句意,只是自行继句而念诵出来,因而往往出现意思上的偏差和争拗。直至清末年间,中西学术文化交流甚密,以标点符号断句的重要性,才被国人认识。那些意思上的偏差引来了不少笑话,我们来看个有关“断句”的有趣故事。
古时候,婚姻大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时啊,有个媒婆替大户人家的少爷说亲,写了一行字:漆黑头发全无麻子脚不大周正。还说,保证姑娘的容貌就如纸条上所写的那样。大户一看,心花怒放,允许了那门亲事。
他们把这行字念成:漆黑头发,全无麻子,脚不大,周正。可到了把新娘迎娶进门,送入洞房后,才发现新娘是个秃头,瘸腿,一脸麻子的丑八怪。大户找媒婆算帐。媒婆却不认帐,说她纸条上写得明明白白:漆黑,头发全无,麻子,脚不大周正。(同学们想想看,大户为什么高兴地答应婚事?媒婆为什么说她纸条上写的明明白白呢?)
同学们,你们看,标点符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懂得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能让我们在为人处事中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少吃点亏。
标点的正确运用,不仅使文章语言通顺、脉络清楚,而且在文学作品中,对塑造人物形象,有语言起不到的作用,《红楼梦》中在描写林黛玉临终时,作家是这样运用标点的:“宝玉!宝玉!你好……。两个“!”写出黛玉用生命在呼喊;一个“……”将黛玉百感交集、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复杂心情和神态刻划了出来。句子省略的部分可以让读者充分想象,这样更能打动人的心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省略号起到了许多文字不能起到的妙用。
二、熟悉常用标点符号的名称及分类
(对于标点符号,其实我们也并不陌生,大家想想我们使用的标点符号都有哪些呢?A同学你来当回老师,将你知道的标点名称写在黑板上;另请B同学写出相应的符号。其他同学仔细核对下,看看还有没有遗漏的。)参照《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竖着写,方便下一步在相应名称旁增加符号写法。
(好了,经过我们诸多“臭皮匠”的努力,终于将常用的标点符号都列出来了。但标点符合其实是包括点号及标号两大类的)
常用的标点符号有点号和标号两大类。点号包括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句号、问号、叹号;标号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
三、明了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
解答标点符号试题,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和作用(结合《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引导学生一一熟悉各标点符号用法、写法,期间结合口诀法理清几个重点易错标点的用法),弄清标点符号的书写位置(结合第11题)。
口诀解说与例句:
1、问号
⑴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选择性的问句,中间的停顿用逗号,只在全句末尾打一个问号。)
例:a.你打算到西安去呢,还是到广州去呢?b.你打算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
⑵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倒装性的问句,问号也打在全句末。)
例:a.怎么了,你?b.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
⑶第三注意特指问,每句末尾都用问。(特指性的问句,每个问句的末尾都要打上问号。)
例:除了他能去,还有谁呢?你吗?你能去吗?我看你不能去吧?
⑷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有些句子的局部虽然带上疑问词,但整个句子的语气是陈述语气,这样的句子就不能打问号。)
例:a.我不知道他叫什么。b.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
c.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2、感叹号
关键注意倒装叹,全句末尾才用叹。(倒装性的感叹句,感叹号要打在全句末尾。)
例:多美呀,祖国的春天!
3、顿号
⑴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有的句子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例: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⑵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并列性的谓语之间和并列性的补语之间打逗号,而不打顿号。)
a.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b.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⑶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集合词语是紧密的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如“师生员工”,“公安干警”,“中小学”,“父母亲”其间就不能用顿号。)
⑷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概数即约数,是不确切的数目,中间不能打顿号。)
例:a.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b.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
4、分号
分句内部有了逗,分句之间才用分。(并列分句内部有了逗号,这并列分句间才能用分号。)
例:a.我们过苦日子时,他来了;我们过好日子时,他却走了。
b.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5、冒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总结上文要带冒。
例:a.下午他拣了好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烛台,一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