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学案1
- 资源简介:
- 约4580字。 - 人教课标版必修五《说“木叶”》学案 
 重点难点提示
 1.围绕“木叶”,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诗文引用。要学会站在诗歌鉴赏的高度来挖掘“木叶”文字后面的艺术特征。
 2.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融会贯通。针对本文,学会抓取语言信息,理清文章分析思路,融会贯通地理解作者的写作观点。
 教材内容全解
 (一)识词释义
 1.词语认读
 袅袅(niǎo) 照浦(pǔ) 褒(bāo)
 灼灼(zhuó) 亭皋(gāo) 寒砧(zhēn)
 涔(cén)阳万能锭(dìng) 言筌(quán)
 窸窣(xī sū) 迢(tiáo)远
 2.词语理解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萧萧——此处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无妨——不妨。
 万事锭——万能药。锭,锭药。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歧路——岔路。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翩翩——飞舞的样子。
 缠绵——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难以解脱,是活化的拟人辞格的运用。
 绵密——柔和紧密的样子。
 迢远——遥远。
 相去无几——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
 (二)感知内容,剖析结构
 阅读一篇文章,都离不开先整体阅读,对全文轮廓进行把握。我们容易忽略的常是有了文章粗线条后该干什么,因此,我们要学会精读。学会精读,必须首先明确全文的中心,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善于概括各语段内容,善于找出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段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这篇文章“融会贯通”。
 本文共分为七个自然段,各段的主要信息如下:
 1.以诗文引出“木叶”话题,导出文章,以设悬念。
 2.释“木叶”为“树叶”,同时,对这样单纯的解释产生质疑;并由“木叶”推出“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3.承上文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关键在“木”。指出这正是诗歌语言的精妙。
 4.指出“木”自屈原开始就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里;并通过举例加以比较得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5.先提出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再通过论证得出“木”让我们易想起了树干。指出“木叶”与“树叶”的不同,为下文引出“木叶”的第二个艺术特征作张本。
 6.阐释“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并得出最终结论——“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和“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遥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特征。
 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差别是一字千里。
 (三)重点、难点、能力点全解
 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明确: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统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