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换对比品诗情,咬文嚼字解神韵——浅谈唐诗宋词中动词炼字教学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11/17 22:20:02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1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370字。

  替换对比品诗情,咬文嚼字解神韵——浅谈唐诗宋词中动词炼字教学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张小兵
  诗家重炼字,“语不惊人死不休”。如何让学生体悟这些炼字的高妙之处?正面剖析、多角度鉴赏固然是好办法,但由于缺少参照往往失之抽象。笔者在古诗词教学中,时常通过替换诗词中精彩字并与之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在鉴别欣赏中获得感知,有些许收获。为避免空泛,笔者以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动词炼字为例介绍这一粗浅的做法。
  一、替换动词:品味诗歌意境。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样列举物象白描成诗的例子不少,但大多数诗歌还是通过对物象的动态描摹而形成意境的。因此,改换相关动词有助于品味诗歌的意境。
  譬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问题设计:“催”换成“飞”、“转”换为“照”,似乎更贴合早春景象,也更合乎逻辑。你认为怎样?
  此题意在让学生理解生活得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的区别,“飞”和“照”是照相式的实录,而“催”和“转”省略了“淑气”、“晴光”对“黄鸟”和“绿蘋”的科学作用和逻辑再现,使得生活的真实具有了诗意的跳跃,突出了气候在不知不觉中给“黄鸟”和“绿蘋”注入了春天的意境。
  又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问题设计:有人认为,从对仗的角度看,“摇”、“动”对应性更强,以“摇”替换“喧”更好。可乎?
  如此设计,让学生考虑苛刻地对仗与艺术地表达之间该如何选择。从意境营造的角度来说,“喧”字有动静结合的手法的存在,更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诚如马茂元《唐诗选》所言:“妙在并不正面着笔,却从‘竹喧’、‘莲动”中听出、看出。这样的诗,真可说是‘有声的画’了。”“摇”字则无如此意境。况且,“竹摇”的施动者是谁?如果是风,则破坏了诗歌柔和静谧的氛围;如果是浣女则有损女子柔婉的形象,使诗歌空灵的意境变得僵硬。因此,“喧”字更为妥当、正确。
  唐诗宋词中相关例子俯拾皆是,略举几例:
  1、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问题设计:九月九日齐山林木并未凋零,青翠掩映的山倒映江中,应当美不胜收,“涵”字改为“映”如何?
  2、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问题设计:月亮破云而出,花儿在地上留下婆娑多姿的身影,将“弄”字改成“留”似乎更合乎情理,你认为可以吗?
  3、周邦彦《苏幕遮》:“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问题设计:晴天到来,鸟雀欢唱,诗人在屋檐下观察它们呢喃低语。这是真实的场景再现,也颇具诗意。“呼”字更为“唱”,“窥”字更为“观”,如何?
  4、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问题设计:“江晚正愁余”的“愁余”是使动用法,使我愁苦的意思。如将“山深闻鹧鸪”的“闻”改成“鸣”,大山太幽深,使得孤独的鹧鸪发出哀婉的鸣叫声。如此,岂不更好?
  5、赵嘏《长安晚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问题设计:有人认为,“人倚楼”的“倚”字表现出含蓄婉约的特点,“雁横塞”的“横”字则显得刚健硬朗,能否将“横”字改为“出”?
  二、替换动词:品味诗歌情感。有的诗歌情感一眼望到底,有的则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