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宜高级中学高三体艺部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导学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教案 / 高考复习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11/17 21:20:37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940字。

  安宜高级中学高三体艺部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课题 诗歌鉴赏•意境 编写: 审核: 时间:
  目标
  引领 1、了解诗歌意境氛围的基本类型
  2、掌握诗歌意境、情景类鉴赏题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重点
  难点 1、了解把握诗歌描绘情景的常见手法。
  2、意境的特点与情感的关系。
  学法
  指导 
  学习过程 个人补充
  一、前置性补偿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问: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⑴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⑵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边做边思]
  1、古代诗歌的景物描写一般从哪些方面切入?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2、就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而言应从哪些角度着眼?
  ⑴动静结合,⑵远近结合,⑶虚实结合,⑷正面和侧面相结合
  3、古诗中景物描写一般有哪些作用?
  ⑴点染气氛,烘托氛围,⑵暗示作者心理,⑶抒发情感的凭借
  二、合作探究
  (一)考点解析
  意境是指有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诗歌的整体情境。常见的诗歌的意境有:孤独凄凉、淡泊闲适、清新自然、优雅飘逸、沉郁顿挫、幽深僻远、安谧美好、华丽壮美、雄浑刚健……
  从艺术鉴赏的角度看,也可以说:意境就是欣赏者通过对诗中艺术形象的感受和把握,并经过审美情感的联想和想象后,在头脑中出现的一幅美妙动人、启人遐想的生活画面。
  (二)考查方式
  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三)例题引路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本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四)鉴赏指导
  ①步骤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步骤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步骤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1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的心境。(步骤三)
  例2参考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步骤一)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步骤二)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步骤三)
  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
  描摹诗歌图景 概括意境特点 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答案组织】  
  1、表述思路:意象——图景——特点——思想感情  
  (1)抓住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摹意境。  
  (2)描摹之后,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景物营造的意境的特点;
  (3)谈谈寄予在此意境中诗人的感情。  
  2、句式选择:  
  这首诗(或哪几句)描绘……的景物,描摹(展现)了一幅……的图景,
  营造(渲染)了……的意境(氛围),寄予(抒发)了诗人……的
  3、备选词语:  
  幽静雅致、萧瑟凄凉、孤寂凄清、生机勃勃、沉郁忧愁、
  和谐静谧、雄浑壮丽、开阔苍凉、高远辽阔  
  (五)边做边思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三、形成性检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①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
  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①“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②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解析:第①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鉴赏意境时要扣“情景交融”特点。第②题是评价诗歌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也是一道开放题,要言之成理。其实所谓的“意境”就是由几个相关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情景交融的情景。如片云孤月,落日、秋风。②题是开放型,表面上是两种相异的情感,实际本身并无矛盾,强调的角度重点不同,本身是统一的。整诗表达的是作者虽然怀才见弃,但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秦川①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②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①这是诗人晚年官场失意,离别长安,回家途中写的诗。②五陵:指长安城郊西汉五个皇帝的坟墓。
  这首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所描写景物的特点不尽相同,诗人在诗中是想创造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试作简述。
  参考答案:前四句描写的景物明净、壮丽,后四句描写的景物萧索、寒冷。诗人以“乐景”衬“哀情”,创造出冷落、凄清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去官归家途中的怅惘心情。
  解析:诗人官场失意,离别长安,归途中回首京都,感慨不已,写下了这首诗。“秦川”即长安一带;“迥”,说明已经走了较远的路程。此时正是早晨,太阳从东边的山峰后面升起,远近的山水格外明净,长安城阙重叠壮丽。这一派景色似乎明朗宏丽,但却笼罩在秋风中、寒气里,于是“乐景”涂抹上了悲哀的色彩。往下接着写秋风动竹,寒色笼松,霜冷露浓,给人萧条、冷落、孤单、寒栗之感。再加上诗人归途的感叹、凄然的感受,全诗的意境也就完全营造出来了。
  表面上看,本诗前四句和后四句所描写的景物,情调不尽相同,似乎难以统一。究竟孰主孰次,谁为谁服务?这就要看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从尾联“客”、“归”、“叹”和“凄其(然)”等词语所表达的感情来看,冷落、悲凉之情是主要的,而且这也与注释中说诗人晚年官场不得志、去官归家的背景相一致。正因为诗人的感情如此,所以尽管早晨日出天阔,长安城以及周围的景色还不错,也不能激起他的丝毫兴趣,这也就是以“乐”衬“哀”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尽,来往亭前踏落花。
  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写出了游人对春天的眷恋不舍之情。
  示例二: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