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说明文专项训练
- 资源简介:
约9030个字。
2011年中考说明文专项训练
永丰初中tuzyh1968
【中考说明文考试内容和目标要求】
1 、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概括;
2、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3.对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与把握;
4.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与分析;
5.对重要词、句的理解及对说明语言的品味;
6.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进行联想、想象;
7.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与评价
8.对文本与链接材料进行综合理解。
——近年来中考说明文的内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或身边的人文环境。
【说明文基础知识】
一、 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1、 按照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
事物说明文: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等。
2、 以其介绍的客观规律及其知识体系的不同:
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3、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三、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也可兼用其他顺序。
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
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例如《食物从何处来》就是以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的。又如:《向沙漠进军》一文,讲了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法,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说明,运用了逻辑顺序。《苏州园林》运用了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
四、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一)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
(二)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三)并列式。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五、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要求: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画图表、引资料(8种)
(1)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作用: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2)举例子:——作用: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3)列数字:——作用: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4)打比方:就是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作用: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作用: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6)分类别:就是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作用: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7)画图表:——作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引用有关名言、资料、典故、诗词、民彦、俗语、传说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作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六、说明语言:
准确(科学性):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