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中学在新课改下存在的问题及对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浅析农村学校在新课改下的问题及对策
东源镇中学 殷蝶龙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他具有地域性、针对性、时代性和现实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征,我们应注重课程目标人本取向和社会取向的紧密结合,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同时,充分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然而在看到课程改革丰硕果实的同时,我们切不可滋生大喜过望的骄傲;因为在课改过程中,特别是农村学校,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相当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学校实施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不大。在课下,一说起新课改,每位农村学校教师都能说上几句“行话”,如: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这些教育理念一旦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便只留下了新课改理念的空壳。一是对课程改革认识肤浅:学生的座位排列由“排排坐”变成“方阵坐”就是合作学习与分组讨论;把过去的“你坐下”改为“嗨、嗨,你真棒”就是尊重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自信心;不切实际滥用多媒体就是运用先进的电教手段。二是教师对新教材的内涵挖掘不深入。现在使用的实验教材,内容简单了,难度有所降低,但覆盖面广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却更高了。曾有一位老师在上新课程的课时,因课文内容太少太“简单”而竟然讲起高中时才学的知识点,结果学生一头雾水,许多听课的老师也不知所云。当我问起该老师为什么这么上课时,这位老师说,课文太简单,简直没法讲。
相当多的教师教育观念不适应。面对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的重大变革,相当多的农村教师思想准备不足,特别是在观念上不适应,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而且学习新课程理念也是生搬硬套。老教法不灵了,新的教法又找不到,进入到行动的“盲区”。有些人“旧瓶装新酒”,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
发展水平不平衡。地区、学校、学科和教师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农村学校设备差、师资弱、信息闭塞;语文、数学在实施新课程时迅速扎实,而音体美等学科则相对滞后;年轻教师观念转变快,年龄较大的教师适应新教材便比较困难等。即便在同一学校、同一年级、同一年龄段的教师,也因其个人文化素养、责任意识、情感投入等的差异,会产生高低有别的课改效果。一些地方以经济不太发达而减少对课改资金的投入,加剧了这种不平衡状态。
评价相对滞后。新的课程应当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但目前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