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三大文体阅读答题技巧
- 资源简介:
约13420个字。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考点及答题技巧:
1、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范畴:初中课本中的小说、散文、童话、寓言、新闻、通讯、报告文学、游记、传记、回忆录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记叙的人称:
A、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B、第二人称:有时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是出于直接抒情的需要。但记叙文通篇一般不采用第二人称。
作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感情的交流,利于直接感染读者。
C、第三人称: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
4、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清兵卫与葫芦》以清兵卫一直喜好葫芦、收集葫芦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山米与白鹤》、以山米对外祖父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小男孩》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以他的行踪为线索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找线索的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5、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与中心思想有关的事件。)
作用:对主要情节和人物描写起补充、铺垫、衬托的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6、表达方式:记叙(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结合使用其它多种表达方式。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说明文概念及分类:(1)概念: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解说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关系、功用等特征,来介绍知识,阐明事理。(2)根据说明对象分两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说明)
2.说明对象:
看题目或首尾段。(1)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如《苏州园林》(2)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 对象加特征)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3.说明事物的特征: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4.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说明方法、作用:一般回答三个字,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5.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议论文概念及三要素:(1)概念: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2)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㈠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1.把握文章的论点。⑴特点:中心论点1个(统帅分论点),分论点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A.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结尾。B.分析文章的论据。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C.摘录法(文章只有分论点,只能融合或概括中心论点)。如《最苦与最乐》一文中心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负责任是人生的最大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㈡论据(用什么证明论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 ⑴论据的类型:A.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B.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㈢论证(怎样证明论点) ⑴论证方法: 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