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一中2009-2010学年度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质检题
- 资源简介:
有24道题,约5880个字。
(语文版)运城一中2009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质检题
(试题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部分(24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chuò)。只有穿长衫的人,才踱(dÙ)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B.我以揠(y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好。同时我又热衷(chōng)于做这件事。
C.一切都如花似锦(jǐn),韶(sháo)华灿烂。大凡已成为们的禀(bǐng)赋的东西都
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D.黄昏夕照,勾勒(lēi)出圆明园残损的门柱和颓垣(gèn)断壁,衰草连天。毛泽东伫(chù)立在园门前,像在思索着什么。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旁逸斜出再接再厉前仆后继
B.舍生求法销声匿迹冥思苦想
C.如诉如泣稍纵即失截然不同
D.水泄不通孤苦怜仃重峦叠障
3.下列句子没有病句的一项是()(2分)
A.我们要利用一切人类的优秀成果,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B.通过这次测验,使我们明白了学习要精益求精的道理。
C.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发挥好坏的关键。
D.我们全校的学生将来都希望考上理想的大学。
4.下面有关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
B.“家父”是称自己的父亲的谦称。
C.“养眼”即好看,“PK”即挑战(单挑),两个加点的网络用语的解释都是正确的。
D. “国家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这一举措降低了家长的经济负担。”这句话没有毛病。
5.下列叙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如毕淑敏的《一厘米》,果戈里的《钦差大臣》,吴敬梓的《范进中举》都是小说。
B.《秋水》这则神话故事,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闻见骄傲自大。
C.《捕蛇者说》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近似现代的杂文,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叙议结合,核心是议。该文选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柳河东集》。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典范的驳论文,成功地运用了驳论证和驳论据两种反驳,不仅批判了错误论调,而且盛赞了“中国的脊梁”,旨在警醒国人,振奋民族精神。
6.古诗文填空(每小题2分,共10分)
⑴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⑵,中间多少行人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⑶,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⑷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道尽千载离人心愿的句子是:
,。
⑸如果说,龚自珍是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吟唱凄风无情、落花有意的生命之歌,那么,李商隐在《无题》中则用“,
”来倾诉思念不尽、泪水难干的绕指柔肠。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赏析诗歌(5分)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然,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4.“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属双关语,暗指。(1分)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晓镜但愁云鬓改()⑵青鸟殷勤为探看()
6.对该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