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测试卷10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中素质评估卷(二)
初三语文(第②单元)
江西省万载县教委教研室 蓝寿明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语言运用(1——3题,8分)
1、仿照下面例句的句式,以“书”为内容写一句话。(2分)
例句: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须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研究,仔细揣摩。
2、读文答题:楚国人想偷袭宋国,便事先派人去测量壅河,在浅处设立了标志。不料后来壅水暴涨,水位升高。而楚军一无所知,夜半更深赶至岸边,仍按原来的标志偷渡,结果淹死一千多人,全军哗然大乱,如同房屋倒塌一般。(2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3、在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某省一位选手的艺术素质考核(说出四位作者姓名)和音乐摹唱(两个乐句),都是一半对,一半错。两位评委分别给她作了简单的评语。艺术素质的评委说:“遗憾,正好中国的错一个,外国的错一个。”音乐摹唱的评委说:“你真聪明,把和声相同的地方都唱对了。”请根据此回答问题。(4分)
(1)对歌手的评价,两位评委的评语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2)如果艺术素质评委的话改为鼓励性的,还可以怎么说?
二、课内阅读(1—10题,共15分)
阅读《发问的精神》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知道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
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是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假使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明又怎样能进步呢?
其次,知识和道理,是各个人研究出来的。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彻的了解,获得正确的定论。
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从教师那里听到的,同实际生活里的事物参照比较。在参照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发现的问题越多,对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