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文言虚词专项复习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12700字。
2011届高三文言虚词专项复习教学设计
活动单设计:曹敏 2010-10-08
教学目标: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15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活动一:自主研习
一、考点阐释
和实词相比,虚词的数量要少得多,但掌握起来更困难。因为虚词的用法更灵活,使用频率更高,与现代汉语相比,变化也更大。但虚词的作用又极大,实词常要靠虚词的帮助(组合、连接、修饰、辅助等)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从而显示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情感。所以,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是读懂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条件。
2010江苏《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二、典型例题(友情提醒:请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虚词的用法及意义加以归纳)
1、而
⑴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⑶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
⑷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⑸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⑹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⑺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⑻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归纳用法及意义:
⑴-⑺连词。分别表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因果、修饰关系。
⑻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也可译为“你(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2、何
⑴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⑵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⑶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⑷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⑸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⑹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⑺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⑻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⑼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归纳用法及意义:
⑴-⑶疑问代词。其中⑴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⑵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⑶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⑷⑸疑问副词。其中⑷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⑸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