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10
- 资源简介:
约2470个字。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解本文举例论证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解本文举例论证的方法。(重点)
2.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力。(难点)
教学设想:
以本文为载体,使学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要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的道理,再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测验(用生活知识回答)
在哪种情况下,下列等式成立?
1+2=1?
1+3=1?
3+4=1?
例:1+1=1?(1里+1里=1公里)(1群羊+1群羊=1群羊)
小结:由此可见,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区分事物的标准不同,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展示课文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评析:此环节中,有的学生回答的很好,如:1个孩子加2个大人(父母)等于一个家庭;1个季度加3个季度等于一年;3天加4天等于一个星期。但也有学生犯了不同类相加的错误。如:3个苹果加4个橘子等于一盘水果;1把圆规加3支笔等于1个文具盒等。在课堂上我及时地给予了纠正。
二、检查预习
1、给红颜色字注音。
dì zī jí qiè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
2、齐读下列词语,解释。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一事无成 持之以恒 不言而喻 轻而易举 锲而不舍 汲取 推敲
评析:由于该班学生基础较好,此环节没有问题。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全文或部分段落)并思考问题。
2、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是怎样得来的?这种文章开头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⑵“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
⑶为什么“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⑷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⑸课文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和罗兰•布歇内尔发明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这两个事例是为了证明文中的哪句话?这是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你能再补充几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