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钢教育处2004年初中语文第七册期中测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攀钢教育处2004—2005学年度(上)期中检测题
初四语文试卷
A卷(100分)
一、语言基础知识与积累(20分,1—8题,每题2分)
1.下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阔绰(chu) 间或 (jin) 寒噤(jn ) 挟着(xi)
B.媲美( p ) 存殁(m ) 胆怯(qi) 狡黠(xi)
C.馊臭 (su) 麾下(hu) 尴尬 (g) 皴裂( jn )
D.攥住(zhui) 绽出(zhn) 羼水 (chn) 谮害(ji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不屑置辩 不肖子孙 声名狼藉 恃才放旷
B、 身材魁梧 谈笑风 生 吹毛求疵 一番寒喧
C、 费寝忘食 锐不可挡 随心所欲 触手可及
D、 题纲挈领 鞠躬尽瘁 挥洒自如 眼花了乱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瑟夫用不着吃这牡蛎,别把男孩子惯坏了。”这话说得那么冠冕堂皇。
B.天气陛下在陆地上乱发威风,在海洋上他更加肆无忌惮了。
C 黄老师没有偏见,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够一视同仁。
D.他昨天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 们就不要再问啦。
4、指出下列句子分别描写的是哪个人物,请填在括号内。
①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 )
②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 )
③ 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
④“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 ( )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海燕》的作者是俄国作家高尔基,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作者借海燕之口表达了对社会变革充满激情的呼唤。
B、《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选自曹雪芹写的《红楼梦》第四回,《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第一个“葫芦”是庙宇名称,第二个“葫芦”本义是糊里糊涂,文中是枉法断案的意思。
C、小说《孔乙己 》塑造了一个文明发展、社会转型中的落伍者和牺牲者的形象。孔乙己 的不幸,主要原因在于个人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D、当代作家王润滋的小说《黄油烙饼》以二十世纪60年代“大跃进”为背景,通过描写有关“吃”的辛酸往事,批评了“左倾”错误路线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B、考试开始后,大约过了半小时,就有人陆续交卷了。
C、他的头上已经有点秃顶了。
D.事实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7、 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辛弃疾
醉里桃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A、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为前九句,下阕为最后一句。
B.全词共62字,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军中生活情景。
C.全词共62字,还展现出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境界。
D 、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作者为现实而悲叹,对人生而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