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语文考前综合练习 2004年5月21日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把班级、姓名写在密封线内。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挣揣(chuài) 湍急 踹开 喘息 惴惴不安
B.悚然(sǒng) 觳觫 竦身 簌然 不速之客
C.时辰(chén) 玷辱 唇吻 晨曦 海市蜃楼
D.靡丽(mǐ) 糜费 麾下 羁縻 摩肩接踵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骠勇 煞废苦心 接洽 殒身不恤
B.辐射 宴安鸩毒 整饬 如鲠在喉
C.纰漏 耳根清静 推委 以身作则
D.甄别 惩前毖后 骀荡 肆无忌殚
3.下列各个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世界杯首次落户非洲,南非喜获2010年举办权。投票现场,曼德拉象征性地举起了金色的世界杯,布拉特则说:“我们都为南非鼓掌,胜利属于足球,胜利属于非洲”。
B.一位快退休的官员评价市长:工作兢兢业业,点子不少;市长的属下说:挺有能力,思路相当清晰;当地一位民营企业家说:为官正派,不做市长,倒可以交朋友了。
C.让蔡桥村重振雄风是老蔡的最大心愿。发展工业经济,增加村级收入;加快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保证村民增收:他已为自己和全村定下了三大工作。
D.台湾舆论高度关注国务院台办《声明》。部分报道认为,大陆当前真正在意的不是台湾谁当权的问题,《声明》的核心内涵在于“表达了坚决反对“台独”的立场”。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随着更多的虐俘照片被曝光,布什政府所标榜的“人权”和“民主”成了天大的笑柄,正如瑞士《时代报》刊登的文章所 的:“美国今后在伊拉克的所作所为还有什么道义上的优势可言?”
②在其他许多地方,爱因斯坦则用非常 的语言回答了“人是什么”这个万古恒新的问题。
③股票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 当初人们不了解。
A.盘问 明白 尽管 B.诘问 明确 尽管
C.盘问 明确 不管 D.诘问 明白 不管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包括成语),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词在出现之初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这从它的别名“诗余”可知,但后来居然成为代表宋代最高文学成就的体裁。
B.影片中的超人具有很强的特异功能,视力非常好,眼睛居然可以望穿秋水。
C.新春过后,直湖江边矗立的一排排落落大方的住宅楼,引得人们流连忘返。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从零开始,逐渐积累,否则将会一事无成。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公安干警大腹便便、体能下降的现象非常普遍,“大肚子警官”追不上小偷的情况并不少见。
B.警方已经组织力量对现场进行了仔细分析、勘查取证,基本确定犯罪嫌疑人系该公司内部人员。
C.这家工厂的干部职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经营效益有了极大的改善,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
D.专家指出,经济的增长将更多依赖于劳动力的素质而非数量,中国在未来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将部分取决于是否能够成功应对老龄化的挑战。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①如果将20世纪末一幅山水画的流行样式和世纪初任何一幅山水作品相比,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别是惊人的:现代的作品失缺了世纪初笔墨的深厚度与精微性,而世纪初的作品没有现代的视觉形式和这种形式打造的视觉体验。
②那么,传统山水画价值判断的视点是什么呢?宗炳云:“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爱。”山水画功用从一开始就不关视觉审美的痛痒,因此在价值判断上,六法精义中最主要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都不是图式问题而是笔墨问题。笔墨之间可以体现出力、神、情、性、胆、学、识,笔墨表现的综合效果体现为风格,风格传达了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趣、主观情怀和个性气质,“笔墨本是写人之胸襟”,所以石涛的纵横恣肆、八大的简洁奇崛、石溪的苍拙沉厚、渐江的清逸空灵——这些山水个性都是笔墨个性。
③传统山水画并非没有图式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几乎没有纳入价值判断的视线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南宋马夏变五代北宋全景式山水为镜头式山水,这在山水画史上不啻为一次重大的图式变革。在这种图式调度中,马远、夏圭的一些山水具有了新颖而独到的结构变化,它在视觉审美中所营造的意境和诗情都比全景山水更加浓郁。但画史对这种图式变革不仅有“马一角”“夏半边”的贬称,而且全然漠视这种创造性图式对意境、诗情的升华作用,对马夏的评价仍着眼于他们使用的“大斧劈皴”,用“苍劲”“钢硬”的用笔特征去判断马夏山水的总体审美特征。实际上,马夏山水的图式意境是清幽、婉约、迷离的,和苍劲、刚硬表现近景山石质感的用笔特征本不是一回事。山水画发展因这种判断视点而实际成为笔墨个性的发展史,所谓“力追古法”“血脉贯通”的承传,实是笔墨个性的承传,图式个性的审美价值被遮蔽了。
④在20世纪上半叶,山水画价值判断按照历史惯性依然以笔墨个性为主。一方面,在这个时期成熟的山水画家,他们的文化经历与文化生长点都基本处于传统的文化氛围中,另一方面,中西问题在上半叶主要处于冲突、碰撞阶段,由此引发的种种论争也主要限于学理范围,对于中国画这样一个渊源深厚的画种,语言的移植和转换都不会很容易。譬如上半叶最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家黄宾虹,他出生于1865年,这个年龄所决定的文化生长点就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