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86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三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10/6 13:34:32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300字。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征。
  2、通过欣赏性阅读,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文章深厚人文精神和浓浓故都情结。
  4、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
  1、反复阅读欣赏,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通过品评语言,体会文章浓郁的故都情结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2、对文中浓郁的故都情结和人文精神的感受与体味。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到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鲜花、充满美丽,因而许多人都喜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唐李华《春行即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等,与春天相对的秋天,在人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哀伤,“如前面学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我们今天就在郁达夫的笔下领略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那份悲凉。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明确:“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特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作者: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一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简要讲)
  三、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 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