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教案4
- 资源简介:
约2500字。
《静女》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诗经》的文学常识及其“现实主义”的风格(知识目标)。
2.体会诗歌的浅显、生动的语言和理解双关的修辞手法(能力目标)。
3.掌握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子衿》)
自古以来,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诗经》中便有了许多关于爱情的记载,以上两句都选自《诗经》。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另中一首爱情诗,看看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的爱情是如何的。
二、 《诗经》基础知识。
1.《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诗风的先河。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指铺陈叙事。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4.《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就体例分类而言;赋、比、兴,就表现手法而言。
三、 正音,指导朗读节奏,听录音,朗诵全诗:
1.正音:邶(bei 4) 姝(shu 1) 俟(si 4) 隅(yu 2) 见(xian 4) 踟蹰(chi 2 chu 2) 贻(yi 2) 彤(tong 2) 炜(wei 3)娈(luan 2) 说怿(yue 4 yi 4) 女(ru3) 归荑(kui 4 ti2) 洵(xun 2)
2.节奏: “四言诗”,每句4字或以4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诗经》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