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特点,熟悉规律——新闻类试题阅读指导
- 资源简介:
约19280个字。
把握特点熟悉规律
——新闻类试题阅读指导
【考点综述】
新闻,狭义称消息,广义指各种通讯报道,我们平时涉及到的多是消息和通讯,中考考查的也多是消息。消息是以最简洁的文字和最快的速度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人和事的文体。由于它报道迅速,传播面广,篇幅短小,成为新闻体裁的代表。消息这种文体,其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一是内容真实,事实准确。内容真实、用事实说话是消息的最主要特征,是消息的灵魂所在;二是内容新鲜,具有价值。三是迅速及时,讲求时效;四是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构成,其中背景和结语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省去。写作消息一定要拟个好的标题。有的消息除了正题外,还有引题和副题。其次,写好导语。从外部形式看,导语就是倒金字塔式,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再次,写作主体。主体是在导语之后对导语进行解释、补充、伸展的主干部分。
由于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要接触到新闻,因此,近几年来有些省地中考语文试题考查有关新闻类的知识,综合各地试题,其考查题型不外乎以下几种形式:一种是在基础知识部分考查消息的结构知识,有的考查对消息的归纳,有的考查概括标题;另一种形式在综合实践部分,考查学生对消息所反映的人或事的评价;还有一句话新闻,分析消息的结构等。总起来看,多数都是拟写类和概括类。但是,不管形式如何变化,都在检测学生的筛选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
【典型例析】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有关新闻类的试题,可以总结以下几种类型:
(一)拟写标题。考题只出现正文,没有标题,让考生根据消息内容,确立标题。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例:(枣庄市2008年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新华社2008年5 月17 日发表的新闻内容,给上面的新闻加上合适的标题。
汶川地震让半个亚洲震动,让整个世界震惊。中国经历的磨难大多,但从没在磨难中倒下。面临灾难,中国展砚出坚韧与硕强;珍视生命,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敬意和赞扬。在这个生死交织、人神共泣的时刻,我们愿共同分担这分痛楚,愿共同祈祷生命的希望。
中国不需要同情,中国需要理解;中国不需要安慰,中国需要支持。
我们愿以杯水之力,尽寸尺之能,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我们知道,一个总理在两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救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相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解析」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必须醒目,且能涵盖文章内容。给新闻拟标题时应抓住导语和关键词语,注意语言简洁精炼,同时尽可能使语言生动形象。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但要抓住包含对象、事件等关键信息。答案示例:中国,挺住!(或“中国永远不会被打垮!”“汶川地震震惊世界,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等)
(二)概括信息。就是通过阅读消息,然后对消息所反映的内容进行概括、归纳、提炼,用最简要的语言表述出来。
例一:读下面一则消息,完成后面题目(2008年湖北省黄冈市初中毕业考试语文试题)
北大投资1.4亿元的教学楼,刚刚抱回“鲁班奖”,就被发现是豆腐渣工程——墙体开裂并漏水。试验室的气体经常“香飘满楼”。
“鲁班奖”出这样的尴尬奖不是第一回了。1990年,中国体育博物馆就荣膺特别奖,设计年限100年,但仅仅15年后,就于最近爆出丑闻——因为漏水等问题而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