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古代诗歌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ppt
- 资源简介:
共146张。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含跟踪训练达标检测试卷,约3490字。
1.(2009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完成问题。
小 园
□(清)黎 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 ①寒花:菊花。
(1)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示例一:“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示例二:“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示例三:“深”。深树本谓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扶苏的深浅层次,更突出了水之深、之清。
(2)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