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设计
授课老师 张合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感情。品味文章的结构及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
首先总体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采用探究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生活有所思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
本课型必须突出学生的活动,但怎样看待作者的这些观点,必须给予有力的引导,让他们正确认知自己为何而生的问题。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诵读,以探究学习为主。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疏通字词,做到熟读成诵。布置练笔,你有什么样的人生设想?你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
老师:准备让人感动的图片,以幻灯片形式展示来打动学生。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类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皓首穷经,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2、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 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及其他文章甚多。他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和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几乎各个领域,都有极大的建树,被西方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二、研读课文,探究学习。
“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我爱因斯坦
1、 找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做朗读指导。
诵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体验,应读得从容、激昂,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2、 课文思路梳理
本文思路较清晰,学生自己可以把握,可对学生适当引导,找学生上台写出文章的结构体系。
文章结构见板书设计。
3、 探究性思考
(1)思考:罗素为什么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
要点: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