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案1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11/7 11:30: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3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孔乙己
课堂教学设计 II
一、教学目标
(同“课堂教学设计 I”)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 I”)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解题。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本节课学习重点是分析主人公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及刻画人物的手段。
研讨作者为什么给主人公取名为“孔乙己”并以此为题?
讨论后小结:“孔乙己”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来的。这六个字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的缩写,“已”改作“己”,因此成了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话”。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既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二)板书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19世纪末期,清朝政府腐败,民不聊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少数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样一个典型。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复辟势力猖撅,革命成果被窃夺。“五四”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处于昏沉、麻木状态。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革命的知识分子李大别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为了愤怒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为了“描绘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后,于1918年冬创作了小说《孔乙己》。
(三)朗读课文。
找学生朗读课文。可找三个学生分段朗读,第一个朗读课文第1~3段,第二个朗读课文第4~9段,第三个朗读课文第10~13段。朗读课文,要提出朗读要求。
(四)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字形,解释词义。
(五)由提问导入课文分析。
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这篇小说写的是什么年代的事?
2.小说写的是什么样的人和事?
3.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开头三段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孔乙己》写作和发表于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小说所反映的时代是清朝末年。作者在小说的第一段里也有明确的交代,说:“这是二十年前的事”。当然,这是小说,不宜把它理解得过于死板。
这篇小说的题目叫《孔乙己》,也即是小说主人公的姓名。作品描写一个连秀才也没有考中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