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康辉中学10-11学年第一学期单元试卷(二)《论语》以及名著阅读模块
- 资源简介:
共24小题,约9790字。
福清康辉中学10-11学年第一学期单元试卷(二)
《论语》以及名著阅读模块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高三语文备课组
选择题答案(选择题每小题3分):
题号 1 3 5 7 9 16 17
答案
题号 18 19 20 得
分
答案
第一部分《论语》选文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1、2问题。6分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论语学而》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悌。孝、悌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B.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君子应该专心致力于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C.孔子认为忠是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有了孝悌,那么人人就都能为统治者尽忠了。
D.孔子要求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2、如何理解“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句话的含义。3分
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3、4问题。 6分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3、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在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
B.孔子认为爱好仁德的人,明白仁德的可贵,会觉得没有什么能胜任仁德的。
C. “好仁者”不像“恶仁者”那么积极主动,但是无法忍受不符合仁德的行为,因此不允许自己误入歧途。
D.对仁德的修成,需要后天的不断努力,孔子对此持悲观的态度。
4、孔子在这段话中谈到“力”与“仁”,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3分
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5、6问题。6分
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论语里仁》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3);三年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
【注释】 (1)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2)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3)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5、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母是人,自然可能犯错,子女最好事先就委婉相劝。如果行不通,仍须谨守不违不怨的原则。
B、“游”在古代有游学与游仕,另外自然也有游历、游玩。子女如果要“远游”,就必须有一定的去处,不要使父母挂念。
C、孔子提到父母的年纪,喜与惧这两种情感同时出现,正是人类感情的特色。能够见此而思彼,为人处世就会有分寸了。
D、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改变他父亲定下的种种规矩,这就是尽孝了。
6、以上章节都涉及了子女如何对待父母的问题。请你结合选段,并联系实际,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谈谈你对孔子观点的理解。3分
。
四、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7-8问题。 (6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①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②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③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论语阳货》)。
注:①讪:毁谤。②窒:阻塞不通,此指顽固不化。③徼:抄袭。
7、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恶称人之恶者”是指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
B.“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是指厌恶处在下位而讨好地位在他以上的人。
C.孔子批评了不符合道德礼教的行为。
D.子贡讨厌揭发别人的短处还自认为直率的人。
8、(2)结合以上选段谈到的“勇”,分析下面选段关于“勇”的思想。(3分)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五、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9-10问题。6分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