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自主学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9/1 15:38:03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920个字。

  5、课题:《童趣》张保臻
  学习目标: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重难点点拨:
  1. 正音解词: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凹(āo)凸(tū) 土砾(lì) 
  壑(hè) 庞(páng)然大物 蛤蟆(há ma)
  2. 读好停顿,注意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9)盖/一癞蛤蟆。
  【自主学习】
  1、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4、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合作探究】
  1.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2.字同义不同的字——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心之所向(主谓间,取独。)驱之别院(代词,它。指癞蛤蟆。)
  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把)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