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的结构是互相支持——言语行为的基本原则》教案
- 资源简介:
约2450字。 《人字的结构是互相支持——言语行为的基本原则》教案
【教学目标】希望学生了解在听说读写背后隐藏着的语言交际的一般性原则。
【文本解读】案例《请客与驱客》希望学生了解:表达与理解是会有冲突的,我们想表达的,别人不一定就按我们的意思理解;同样,我们以为自己理解的,常常又并不是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这就需要我们常常提醒自己,我说清楚了吗?我听明白了吗?
1.言语也是一种行为希望学生了解:(1)语言是我们人类最基本的交际工具。(2)言语也是人类行为的一种,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影响别人的行为就是言语行为。(3)言语行为是有目的的,为了成功实现这些目的,就需要遵循一系列原则。
2.说话应该互懂希望学生了解:(1)世界上有5000多种语言,一种语言内部又有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2)于是,言语行为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语言互通原则。语言互通原则的一个启发:网络语言只是一种方言,任何方言都只能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圈子里使用,出了这个圈子别人就不容易与你交流了。因此,在比较正式的写作如作文、考试等,应该注意少用别人不理解的网络语言,以免交际失败。
3.说话应该合乎身份希望学生了解:(1)说话写文章要成功就一定要确定现在自己是以什么角色说话,又是对什么人说的。(2)而且更重要的是,说话人对交际双方的这种角色定位还应该获得交际对象的认同。于是就有了第二个原则,角色认同原则。角色认同原则的一个启发:我们很多人都埋怨过自己的父母,那么你为什么埋怨他们,这些埋怨的话,你可不可能对陌生人说?为什么?
4.说话应该合作希望学生了解:(1)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包括说话与听话两方面,言语行为的有效实施,需要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合作。(2)双方需要一种默契。这种默契意味:双方都要假定对方是在在正常地说话。双方都假定对方会尽量根据交际目的需要的量提供信息。双方都假定对方的话是直接与话题有关的。(3)如果不是这样,就表明他的意思与一般情况下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这就是合作原则。合作原则的一个启发:说话没有特别的意思就不要采取特别的方式,如果对方采用特别的方式说话就意味可能另外还有意思。比如:如果别人问某某同学待人怎么样,你回答“很热情。”如果是把“很”字拖长了回答,成为“很---热情”,那么,对方就很容易理解为“某某很冷淡”或者“某某对人热情,但这热情是有问题的”。某某如果据此批评你,你也不要因此感到委屈。
5.说话应该得体希望学生了解:(1)一个言语行为要实现自己的目的,还应该做到得体。(2)得体意味着—切言语行为都要合乎语体的规定,合乎习俗和礼仪。这就是得体原则。得体原则的一个启发:孩子向父母提出自己的要求,同学向同学提出自己的要求、警察向罪犯提出要求,有什么共同地方,有什么不同。
6.说话应该有效希望学生了解:(1)任何言语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意图,都要寻求一定的效果。(2)在交际中,只要能够实现自己的意图,各种平时应该注意的种种规则是可以临时被打破的。这就是收效原则(或者说是意图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