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意识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思想
重庆市忠县中学 谭道忠
语文课标教材的使用,如何适应人与计算机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思想得到启蒙,个性得到张扬,给学生“打下精神底子”,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成为许多语文老师十分关切的话题。
拙文《朗读学习中的人文思想》,试就以上问题,围绕渗透人文意识的理论依据和手段提出个人看法。
一、当前的现状
目前,尽管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已大量地普及,但我们看到,应试教育的怪圈仍困扰着我们,传统教育的思想仍束缚着我们。课堂上,本应以人为本的语文阅读变成了一种扭曲异化的单一活动,本应平等的心灵对话变成了一种孤独的赏析。这具体表现为:
1. 语文教学方式的理科化。
1998年《北京文学》中《误尽苍生是语文》一文,给语文教学掀起了波澜。
“误尽”一词,决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因为长期存在的弊端——理科化的程式教学,已经不断地把语文推向了极端:语法分析代替了形象感染,抽象社会学的说教代替了崇高美的鉴赏,零敲碎打代替了艺术整体的把握,条分缕析和逻辑推导代替了心灵世界的感悟,文章本质属性固有的灵动和韵致几乎扼杀贻尽。这样,导致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两个误区:
①背离人的发现和解放的要求,孤立地要求学生积累和掌握字词句的技术训练,以为学生积累和掌握了大量字词句就能提高读写能力了。
②曲解“让语文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之说,以为学生掌握了丰富的词汇,再加上熟悉生活,掌握大量生活素材,就能提高读写能力了。
2.漠视信息时代的感情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已向语文教育现代化呈现出未来的两大变化:
①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将给语文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带来变革。检索方式将从以往的人工查询走向应用计算机网络和查看电子出版物(高速公路的集装箱);阅读方式将从以往的阅读印刷文本走向阅读网络信息;写作方式将从以往的手写走向键盘、鼠标、扫描和语音的输入。
②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将给目前的阅读教学带来冲击。少慢差费将被有效、快捷的特点所代替,学生将加快阅读速度,从中获取网上的丰富资源。
尽管如此,但我们发现,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情感异化、沙漠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如果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还漠视新时代的感情需要,固执地守住旧有阵地,将滞后语文教改的步伐。
因而,目前,教学以人为本,在阅读中渗透“美”的人文思想,是时代的呼唤,教育的呼唤,也是对语文教改浪潮的呼唤。
二、渗透人文意识的理论依据
语文活动是人的生命运动,人文素质就是全面的文理交融。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审美情趣”的培养实际上就是人文教育精髓的培养。
我国的文化传统历来崇尚艺术教育与美学意识的开发。
从孔夫子的“成于乐”、“游于艺”,到庄子的“天地有大美”,从魏晋南北朝的曹丕、陆机、钟嵘、刘勰的美学理论,到唐宋时期杜牧、司空图、苏轼的美学实践,无不强调着“赋”、“比”、“兴”、“风”、“神”、“气”、“骨”、“韵”、“味”、“意”,无不强调着“以形写神”、“气韵生动”、“骨气用笔”,他们的美学实践和理论著述中,都贯穿着“美”这根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