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高中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2011级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0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7/17 19:16:1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传统下载

- 资源简介:
共21题,约9610字。
南充高中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2011级语文试题
命题:罗 荣 审题:胡雪原
第I卷(选择题,共39分)
一、选择题(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造孽(niè) 沏茶(qì) 颤抖(zhàn) 鲧禹(gǔn) 女佣(yōng)
B.剜挖(wān) 参与(yù) 伺候(sì) 胡诌(zhōu) 埋怨(mái)
C.悲恸(tòng) 掎角(jǐ) 盥冼(kuàn) 熟谙(ān) 狡黠(xié)
D.逮捕(dài) 谛听(dì) 骄横(hèng) 吞噬(shì) 模样(m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斯混 昧心财 能言善辨 理曲词穷 牵肠挂肚
B.账簿 流线型 望风披靡 封妻荫子 目不交睫
C.烦燥 汗涔涔 兵慌马乱 歪门斜道 悬梁刺股
D.欠饷 并蒂莲 各行其事 迫不急待 金榜题名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w_w w. .
①陈奂生身上,既体现了新时期农民的精神面貌,又__________着阿Q精神的某些烙印。
②达官贵人来裕泰茶馆意在寻些逸闻趣事,三教九流更把这里作为__________的场所。
③窦娥临刑前发出的三桩誓愿,竟一一________,正可谓“悖乎事理而顺乎人情”。
④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________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
A.保留 交易 兑理 况且 B.保存 交流 应验 何况
C.保留 交流 应验 况且 D.保存 交易 兑现 何况
4.下列名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w_w w. .
A.上海世博会展示了众多国家和地区科技、文化的精华,像这样规模空前的活动,我们能有机会躬逢其盛实在难得。
B.一些戏剧中有不少适应剧情需要的插科打诨的笑料,这样既可增添了令人捧腹的喜剧气氛,又可加强讽刺效果。
C.陆游与唐婉青梅竹马,后结为夫妻,因陆母反对,俩人只得忍痛离别,劳燕分飞,令人感慨欷歔
D.新年伊始,彩电市场又掀起降价大战,这种惨死的降价战,使中国彩电品牌仅剩下硕果仅存的几个。w_ww..
5.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工厂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效率有了显著提高,不合格产品由原来的一千个下降到一百个,不合格率下降了九成。
B.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w_ww..
C.在离开学校已经二十年的今天,已为人师表的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次劳动之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
D.近来年,政府先后实施了减轻农民负担,全面免除农业税免收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这充分说明中央对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
6.下列各句加点的字都有活用,选出活用方式全都相同的一组w_w w. .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②俊采星驰 ③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
④得佳者笼养之 ⑤昂其直,居为奇货 ⑥具以表闻
⑦成以其小,劣之 ⑧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⑨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
⑩悲泗淋漓,诚怛人心 ○11襟三江而带五湖 ○12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
A.①②④⑨ B.①③⑧⑨ C.⑤⑥⑧⑩ D.⑦⑩○11○12
7.下面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w_ww..
A. B.
C. D.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w_w w. .
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无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原来是政府为了从民间选拔人才而设立的。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而言,科学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开、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的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科举的举措,越南科举的废除还在中国之后。16至17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接触到科举取士制度,并通过游记把它介绍到了欧洲。在18世纪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19世纪中至末期确定的公务员取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应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来招录,后来这一方法渐渐成为欧美各国依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的考试原则与方式和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上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w_ww..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形成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的风气。这样不但大大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途径,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做官“寒门”出身的人。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百倍”,同时也被“紧锁笼中”。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并培养了大量人才,1300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为进士的,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
传统下载
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