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9390字。 绵阳市高中2012级第一学年末教学质量测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组成,共6页;答题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22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10分,每小题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寒喧(xuān) 尺椟 (dú) 一瞥 (piē) 戛然而止(gā) B. 差池(chā) 缄默(jiān) 谄媚(chǎn) 鼎铛玉石(chēng) C. 涎皮(xuán) 歆享(xīn) 象笏(hù) 放浪行骸(xíng) D. 疏竣(jùn) 砧板(zhēn) 笨坯(pēi) 以儆效尤(jìng) 2.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推”可以无声,“敲”就 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②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 ,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也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③比如说“烟”,它的直指意义,凡是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 。 ④蝙蝠必须几乎连续不停的发出声音, 借助声呐来察知周围的物体。它们也彼此交流,也发出咔嗒声和高调的问候。 A. 不免 奥妙 琢磨 从而 B. 未免 奥秘 琢磨 从而 C. 未免 奥秘 捉摸 以便 D. 不免 奥妙 捉摸 以便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w_w w. . A. 由索马里歌手克南演唱的2010南非世界杯主题歌,歌词朗朗上口,旋律动感激昂,有浓郁的非洲风情。 B. 2010年4月,一则“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再次将“转基因作物”话题炒得沸反盈天,引人关注。 C. 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与其提携者关栋天反目的消息一经传出,周立波立即成为得鱼忘筌的典型。 D. 刚刚建成的越王楼在霓虹灯的装饰下,雄伟气派、出神入化,为绵阳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在众多的世博场馆中,你是钟情于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中国国家馆?还是充满异域风情的欧洲馆呢? B.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C. 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D. 他认为“没有越界不成阅读,”提出阅读者应走四步,即:向前一步,往旁一步,随便走几步,在网络与书籍之间跨步。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中小学规范办学的问题,对于很多老师、学生以及家长要完全接受,并严格遵照执行,短期内恐怕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B. 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 C. 日前,教育部、公安部相继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确保校园安全保卫工作,为学生成长创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D. 截至2010年2月,已经有8000多人次审计人员出动,对近4000亿元左右灾后恢复重建资金进行了跟踪审计调查。 二、(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小题。 鸿雁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秋虫潜鸣,是对寒冷的畏惧和哀叹,而鸿雁则不然;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境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一举万里兮,天下何小小!”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之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 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雁行”、“鸿序”,遂成为秩序井然的代名词。《风宣玄品•秋鸿》曲《列序横空》:“后先有序列成行,天际飞扬。翼拂云声闻天上,影照秋潭形象。云间波上,带影一行作两行。”就以清丽的文笔,赞美了鸿雁的这一特征。鸿雁的行序整齐之美,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礼记》:“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即取鸿雁飞翔有序之义,举形于旗首,藉以警众。 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即或停歇,也往往选择水草茂密、荒无人烟的洲渚。人们能看到竦持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中的鸿雁。“春光深浅没人知,我正南归雁北归”;“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在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