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清高》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漫话清高——教案(作者:陈莹)
教学目标
1、 理解疑难词句,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引导学生探讨“清高”在市场经济社会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学生对“清高”的认识。
教学过程
课前补充:《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涵虚:包容虚空,指空明之湖水。涵,涵容,包涵。虚,虚空。
太清:指天空。
“气蒸”句:这句是说,洞庭湖水气蒸腾,笼罩着广阔的云梦泽。撼:摇动。
“欲济”句:这句是说,想要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船桨。比喻他要出仕却无人推荐,含而不露地表达自己希望出仕却没有门路的处境,进而直抒自己身处盛世不甘闲居,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楫,桨。
“端居”句:这句是说,生当圣明之世却无所建树,内心深感惭耻。端居,闲居。
“坐观”二句:这两句是说,自己很想入仕,但没有条件实现。以“垂钓者”比喻持政之人,以“羡鱼情”比喻自己空有出仕愿望却无由实现。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得到对方的引荐,不要使希望落空。
这首诗是孟浩然考进士落第后写的,当时张九龄出任荆州长使后,孟浩然就写了这首诗相赠,希望得到他的录用。诗的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了洞庭湖水势浩淼(水势辽远)、涵混丰富的蕴积和动荡澎湃、雄奇强劲的力量。后四句抒情,委婉表达赠张丞相的意图。
一、新课导入
我们有时会听到人们用“清高”一词评价他人,“清高”为何意?在这一课,学者金开诚以“漫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解了“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以及这种思想行为在今日社会中的表现。
二、作者简介
金开诚,1932年11月生,江苏无锡人,汉族。1981年加入九三学社。任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副主席。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京剧、书法及文艺心理学的研究,著有《文艺心理学论稿》《楚辞选注》《艺文丛谈》《文艺心理学概论》等及论文120篇。
三、教学过程
1. 本文分两个部分,从第一节到第七节是第一部分,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一部
分,然后由老师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与此同时,学生思考各个小节写了什么,概括两个部分的大意。(将学生易读错字板书黑板)
禅(shàn)让 怪癖(pǐ) 孤僻(pì) 模(mó)式
恬(tián)淡 钟罄(qìng) 辅佐(zuǒ) 颍(yǐng)水
勾(gòu)当 羡(xiàn)慕 蓬蒿(hāo) 称赞(zàn)
【明确】第1节:释清高。
第2节:传说中第一个清高的人的事迹。
第3节:清高与富贵无缘。
第4节:纯正的清高者陶渊明。
第5节:要享有清高之名,必须有才。
第6节:评定清高是相当严格的。
第7节:评定清高的标准是模糊的。
第8节:当代应如何扬弃“清高” 这一概念。
【明确】一 (第1—7 节)清高在古代。
二 (第8节)清高在当代。
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线索:清高在古今的标准。
第一节讲了清高的定义,接下来的小节讲了在古代清高的代表人物、哪些人
又不能称为清高以及清高的标准,最后一节讲了当代的清高。所以本文的线索是“清高在古今的标准。”
3. 再次阅读文章,集体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1)清高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清,意即清白正直;高,就是孤高。
所以,清高的名声在先落到遗世寂居的隐士身上。
◆(2)许由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串讲唐尧和许由的故事※原始社会,帝尧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有天下之号为陶唐氏。其号曰[尧],史称为唐尧。在位期间实施很多德政,要求荐举贤人,后让位于舜。在尧寻找继位之人时有人推举许由,尧就亲自去找他,还没有见到他就听到他在唱歌,歌词内容大概意思就是他知道唐尧日理万机,担忧国家今后的命运,有人告诉唐尧他是明德之人,所以唐尧就想把江山托付给他,而他却不看不顾!许由为了躲避唐尧,就回到了老家箕山,唐尧也跟到了箕山。许由还是不肯答应唐尧,而且觉得唐尧的话玷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到了颍水河边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