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同步读讲练(全套)
- 资源简介:
约261910字。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读讲练
文华中学 钟文
一 海燕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苍茫(áng)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呻吟(shēnyín)人因为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敏感(mǐngǎn)生理上和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深渊(shēnyuān)很深的水。
蜿蜒(wānyán)蛇类爬行的样子,常用来形容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预言家(yùyánjiā)善于说出将来要发生什么事情的人。
2.作家作品
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剧本《小市民》《底层》,长篇小说《母亲》以及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3.背景链接
《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而沙皇统治却日趋黑暗,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1901年3月4日,几千名大家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了伤。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乡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原题是“海燕之歌”。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文章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然取得胜利的光辉前景。
二、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6):写暴风雨正在酝酿,海燕高傲地飞翔,以其革命的激情,迅疾的行动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部分(7—11):写暴风雨迫近时,海燕勇敢地搏击风浪,以其必胜的信念来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部分(12—14):写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海燕呼唤暴风雨的战斗豪情。
三、写作方法
1.象征手法的运用
这首散文诗的主题思想是通过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来的。整篇文章只出现形象,没有揭示形象的象征义,但一切象征义都蕴涵在形象之中。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要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等等。
2.运用侧面烘托和鲜明的对比
文章为了塑造海燕的形象,除了对海燕直接描写外,还通过对暴风雨来临之前海面变化的描写来进行侧面烘托。并且还写了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表现,与海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海燕的形象。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语言精炼、形象、优美,这主要归功于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比喻、夸张、拟人,使形象的特征鲜明;排比、反复的修辞方法的运用,又使文章的语言显得优美而有气势,增强了表达效果。
四、问题探究
二 白杨礼赞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礼赞(lǐzàn)表示尊敬和赞美。
妙手偶得(miàoshǒuǒudé)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主宰(zhǔzǎi)支配、统治的意思。
诸如此类(zhūrúcǐlèi)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力急上游(lìzhēngshàngyóu)极力争取处于先进的地位。
倔强挺立(juéjiàngtǐnglì)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cāntiānsǒnglì)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bùzhébùnáo)意同“百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屈服、退缩。
婆娑(pósuō)盘旋。一般指舞蹈,一说文中指枝干屈曲盘旋。另一说指树木的枝叶随风飘动,像舞蹈一样的姿态。
2.作家作品
茅盾(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浙江桐乡乌镇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笔名。
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1921年接编《小说月报》,倡导现实主义,翻译介绍外国文艺,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2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的《动摇》《追求》合为总句《蚀》的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中篇小说《虹》发表于1930年,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抗战时期,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等职。“文化大革命”时期,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1年3月26日辞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3.背景链接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术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在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作者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出了《白杨礼赞》《风景谈》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来写,通过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从而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了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
二、文章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