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复习专题
- 资源简介:
约6090字。
七年级(下)诗歌鉴赏复习专题
江苏省邗江中学 周新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诗歌赏析]
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问题思考]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可谓步步有景。这些景物都清幽、静寂,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磬的声响,也只是以动村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曲径”一句,写出了禅房的位置及环境,弯弯曲曲的小路将人们引向一个幽静的去处,那就是在繁花簇拥中,高木掩映下的禅房。表现了寺院的清幽静寂的特点,给人以无限遐想。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悦”“空”该如何理解? 这两句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悦”与“空”都是使动用法, 应理解为“使……欢悦” “使……消除”。 这两句也是互文,是说天光、山色、绿潭、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表现出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4、这首诗最后一联似乎是矛盾的,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不矛盾。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假如周围一片喧嚣,人们就不会在意钟磬的袅袅余音,只剩下钟磬的声音,其他尘世的声音都没有了。表现了环境的清幽静寂的特色.这里抒发的是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五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作者由眼前洞庭湖浩渺壮阔的景象,想到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1、 这首诗开头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的开头两句叙事,“今”、“昔”两字,从时间跨度上表现出深深的沧桑之感。本是早就听说了四海闻名的岳阳楼,却到迟暮之年方得登临,非但没有喜悦,反而充满沉郁之感。
2、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句中哪两个字可说是“诗眼”,为什么?古往今来,只有谁的哪两句诗能与之媲美?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2)“坼”和“浮”二字可说是此处的诗眼。因为这两个字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表现了洞庭湖浩瀚壮阔、气势雄伟的特点。
(3)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