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尝试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尝试
陕硬子校:王丽萍
内容提要: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可以因陋就简,依照教材的体系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想象力 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中,将知识因素和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在知识训练的同时,进行思维训练,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我认为,语文学科可以因陋就简,依照教材的体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从事七年级语文教学一年来,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这个训练的。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的作用是巨大的。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1、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文字传达的美。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学习文学作品,更要在朗读中体会其美感。在学习朱自清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时,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教学的方式。在学生认知性朗读和感知性朗读后,由我来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诵。我请学生闭了眼,边听边想象画面。这时,我发现学生神情陶醉、喜悦。朗读结束后,学生纷纷描绘起来:有人“闻到了”花香,有人感到清风吹进教室在耳畔细语,有人“看到了”奶奶那闪亮的绣花针,有人感到自己在绿茵场上踢球,有人感受到了轻柔的春风、细嫩的春草、如烟的春雨、纷飞的蝴蝶、遍地的野花……学生描绘的画面不太一样,但都非常优美。这时,有的同学也想朗读,以便让其他同学闭眼想象;还有同学上台表演朗读,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声音、表情、肢体语言表现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同学都站起来跟着做动作了。
在“读中想、想中读”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2、 让学生猜测课文内容,想象故事情节。
猜读,指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已知的内容,推测未知内容。猜读法读思结合,使阅读插上联想、想象的翅膀。
比如,《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体现了作者天才的想象力。教学时,我让学生两人一组,读一段课文就停下来猜想故事的发展,然后继续往下朗读,看看自己的想象和作者的想象是否有差别,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想象力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标、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形象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常常结合课文的特点,要求学生改编、扩写或进行片段训练。如:学了《木兰诗》,要求学生编写剧本并表演;学了《珍珠鸟》,要求学生想象“小鸟与爸爸妈妈的对话”、“人鸟对话”;学了《狼》,要求学生将它改写成白话故事等等。
当然,写这类文章前,教师必须启发学生对课文多角度换位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比如学习《狼》这一课,我们归纳情节时换位思考:站在屠户的角度看,情节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这是习惯看法);站在狼的角度看,情节是“跟踪—穷追不舍—逼人—被杀”。同时我们分析了屠户的动作和心理变化过程,还从狼的神态动作分析了它们的心理活动。以上环节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也为改写做了准备。后来,学生改编的故事异彩纷呈:有人赞叹狼的团结协作精神;有人写狼的聪明智慧值得我们学习;有人写屠户重新上路,手里一直紧握着明晃晃的屠刀,警惕性更高了。可见,有了多层次的探究过程,学生改编的故事创新点很多,绝不会千篇一律。
实践证明,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结合课文写成的文章,有的采用人性化的写法,亲切感人;有的充实情节,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自己的个性也在细节描写中突显出来。所以,我认为结合课文训练作文,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良好途径。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一些学校条件有限,导致语文教师基本上还是靠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上课。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更要因陋就简,充分利用手中的课本和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做法,仅供参考:
1、 重视课后延伸拓展题的训练。
现行语文课本练习题比以前教材的大大减少,现在设计的大都是整体感知题,或延伸拓展题。前者一般在教学过程中解决了,不用再做。后者属于开放性题,意在让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不要求答案惟一。这类题我相当重视,一般要在课堂上组织讨论或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