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语文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题集(阅读)
- 资源简介:
约13730字。
2010年语文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题集(阅读)
默认分类 2010-02-19 15:36:00 阅读11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2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答: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答: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答: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4.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答 :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5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答: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6.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答:“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8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答: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仕途失意的落寞 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9、文章含蓄的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有随缘自适的特殊心境
1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答: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1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3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