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4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5/29 8:26:0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1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1题,约7100字。  2010年宣城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试 卷
  word录入:程道流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答题卷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请将各卷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文化碰撞、价值多元、政治转轨、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部分青年的社会责任感有所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重个人轻社会,重索取轻奉献,重功利轻道义,重自我实现轻社会责任,重物质实惠轻精神境界的现象。一方面,有些青年将个人的价值实现当作与社会无涉的事情,片面地追求所谓的独立和自由。这种将个体需求凌驾于社会责任之上的价值观念,有可能会助长一种以个人为本位的自由主义。这种自由主义由于逃避对公共利益的责任承担,很容易变成“为所欲为”的代名词。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责任教育在内容上又略显空洞和抽象,在方式上也仅是将社会责任机械地置于个体的自我价值之上,而无法使受教育者有意识地将社会责任内化为自觉信念。在这种情况下,人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就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浅薄的盲从和功利的附会,而没有行动上的自觉。
  比如,今天的社会对青年学生的“成才”提出了很多要求,却对他们的“成长”关心不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他们的个性、兴趣和正当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责任只能成为其被动接受的“包袱”或“义务”,而不会从中获得成就感或崇高感。很多大学生甚至反映,当前的大学责任教育已经沦落为灌输责任知识的教育,教给学生的仅是毫无生气的知识性责任概念和责任规范。由此,很多青年学生在“知”和“行”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脱节和分歧,甚至出现了“抽象地肯定,具体地否定”的尴尬局面。他们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都能知道,甚至倒背如流。但一落实到行动层面,就会逐渐偏离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不是“知行合一”,而是“知行分离”。甚至还可能是“知行相悖”。
  以上诸种现象的出现,固然有着复杂的社会和时代根源。但在社会责任教育方式上,无法将个体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责任的担当有机地结合起来,则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因素。所谓的社会责任教育,首先也应该是让青年学生在思想深处认识到:社会责任不是社会强加给社会成员的“任务”,而是人内在精神价值的自然外化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正在于将个体价值与社会责任有机、内在地整合在了一起。在传统文化的视野中,中国人总是通过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来实现人生价值的。正因为此,中国没有成为西方意义上的宗教社会,而成为了一个靠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维系的世俗社会。中国人从来不去外在的彼岸世界去寻找寄托,更不需要靠宗教的慰藉寻找人生的意义。他们的人生价值就在当下现实的集体和社会中。个人的价值是有限的,但社会和集体的事业却是无限的,只有将个人有限的生命和社会无限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人生才会有意义。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社会责任教育的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今天,青年学生的个人价值已经不再是“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情结,国家赋予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也不再是“臣事君以忠”的封建伦理道德。但是,个体价值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仍然不失为社会责任教育的主流趋势和有效方式。广大青年学生应该自觉地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为祖国、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选自曹文泽《社会责任教育的传统借鉴》 2010—4—1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部分青年的社会责任感有所淡化”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分青年将个人的价值实现当作与社会无涉的事情,片面地追求所谓的独立和自由。
  B.社会责任教育在内容上略显空洞和抽象,已经沦落为灌输责任知识的教育。
  C.部分青年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只是-种浅薄的盲从和功利的附会,而没有行动上的自觉。
  D.社会责任教育在方式上。无法将个体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责任的担当有机地结合起来。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将个体需求凌驾于社会责任之上的价值观念.必然会助长—种以个人为本位的逃避对公共利益的责任承担的自由主义。
  B.当前社会对青年学生的“成才”提出了很多要求,却对他们的“成长”关心不够,甚至完全忽视了他们的个性、兴趣和正当需求。
  C.青年学生把社会责任当作“包袱”或“义务”,甚至出现“知行分离”、“知行相悖”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复杂的社会和时代根源。
  D.在传统文化的视野中.中国人总是通过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来实现人生价值的,所以中国人从来不去外在的彼岸世界寻找寄托,更不需要靠宗教的慰藉寻找人生的意义。
  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责任教育,首先也应该起接受教育者在思想深处认识到,社会责任是人内在精神价值的自然外化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B.个人的价值是有限的,社会和集体的事业却是无限的,只要将个人有限的生命和社会无限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人生就会有意义。
  C.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社会责任教育的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但个体价值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仍然可以作为社会责任教育的主流趋势和有效方式。
  D.在文化碰撞、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应该自觉地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在为祖国、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也。初仕隋,为隰城尉。坐事除名,徙上郡。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①。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是时,贼寇每平,众人竞求金宝,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各致死力。累授秦王府记室,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②。玄龄在秦府十余年,恒典管记。隐太子、巢刺王③以玄龄及杜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高祖,由是与如晦并遭驱斥。及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召玄龄、如晦,令衣道服,潜引入阁谋议。及事平,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左庶子。贞观元年,迁中书令。三年,拜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论者称为良相焉。十三年,加太子少师。玄龄自以一居端揆④十有五年,频抗表辞位,优诏不许。十六年,进拜司空,仍总朝政,依旧监修国史。玄龄复以年老请致仕,太宗遣使谓曰:“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