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语文作文预测系列试题(15套)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9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5/16 23:12:1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07
- 下载点数: 5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传统下载

- 资源简介:
2010年高考语文预测系列试题:作文题1.doc
2010年高考语文预测系列试题:作文题10.doc
2010年高考语文预测系列试题:作文题11.doc
2010年高考语文预测系列试题:作文题12.doc
2010年高考语文预测系列试题:作文题13.doc
2010年高考语文预测系列试题:作文题14.doc
2010年高考语文预测系列试题:作文题15.doc
2010年高考语文预测系列试题:作文题2.doc
2010年高考语文预测系列试题:作文题3.doc
2010年高考语文预测系列试题:作文题4.doc
2010年高考语文预测系列试题:作文题5.doc
2010年高考语文预测系列试题:作文题6.doc
2010年高考语文预测系列试题:作文题7.doc
2010年高考语文预测系列试题:作文题8.doc
2010年高考语文预测系列试题:作文题9.doc
2010年高考语文预测系列试题:作文题1
适用:全国各地区
2010年高考作文内容将会更加关注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论。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内容贴近生活。调研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常考查人生哲理、人生观、价值观、人与自然、学会认识、理性分析、传统美德、现实生活、为人处世等方面内容。2010年其内容更会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如侧重在“和谐稳定”、“关注民生”、“敬业奉献”、“爱国创新”、“改革开放”、“扩大内需”、“经济危机”、“大中专学生就业”等,其内容会与现实紧密联系,体现“文章合为时而作”的原则。
二是作文类型稳中求变。2010年,高考作文类型仍是命题、半命题、话题、材料作文(含漫画作文)同时出现。随着自主命题的省市不断增加,尽管各地命题存在一定的延续性,但命题形式上“稳中求变”仍是今后的命题趋势。为此,话题作文将继续淡化,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则相对稳定。
三是要求限制增加。针对近年来高考“四不像”作文和胡编乱造、缺少生动记叙、缺乏深刻推理等系列问题的出现,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重点加强了“感情真实”、“内容丰富”等要求。同时,一些省市,对作文体裁进行了限制,有的由以前话题作文时开放式的“体裁不限”,或材料作文的 “文体自选”,转为了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这些变化,说明高考阅卷的评分标准对考生的写作文风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对文体有了严格的限制,那种无病呻吟、不伦不类的作文是无法获得高分的。
新材料作文在2010年将会出现在更多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为此,考生要多做一些新材料作文的练习。
新材料作文是相对于前些年的材料作文而言,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作文类型。这种新材料作文具有高度的“四自”开放性,又有严格的“三不”限制性。它一般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这类作文,既考查 学生阅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恰当确定角度和写作的能力,是高考作文考查频率很高的一种作文类型。
具体说来,写作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细读所给材料,划出关键语句
阅读所给作文材料时,要采用细读的方法,把握材料的大意,在能帮助理解题意的关键语句上作好标记,以准确筛选出重要的信息。
二.分析提取关键词,概括出材料大意
阅读所给较长的材料时,如重点不集中,可通过对材料分析、筛选、提取、归纳等方式,找出相关信息,从而概括出材料的主旨。也可从分析材料中的原因入手,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从而确定出恰当的角度。
三.巧妙借助联想,准确提炼中心
有些材料,有时不易筛选出关键词句
2010年高考语文预测系列试题:作文题2
适用:全国各地区
“痛苦的守望”2010年高考作文预测
【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和图片,根据要求作文。
自2010年年初以来,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严重旱情,局部地区旱情达到百年一遇。多少曾经淙淙的溪水不见一滴水滴?多少曾经翠绿的草坂不见一丝绿意?多少碧波荡漾的水库不见白帆轻舞?几千万人口陷于无水可饮的境地,干坼的大地用它那皴裂的缝隙向人们诉说……
人类如此的灾难,你可曾有过预见?你可有一种彻悟的清醒?你可有一种救赎的意识与行动?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导引】
这是一则触及人类现实生存的材料,面对人类如此的灾难,考生应该有所感触,有所感悟,写出立意高远,充满忧思意识的文章并非难事。
立意可以考虑下面角度:
①生态环境忧思。自然与人类息息相关,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何以生存?而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与环境承受力之间的冲突,势必带来人类生存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彼此矛盾?建立发展与生态之间的和谐共存关系,人类少些功利,自然多些生气。②生态意识忧思。意识决定行动,人类在发展的进程中,超越自然承受力的突飞猛进式的发展意识,无异于自掘坟墓。而当生态环境恶化真正摆在人们面前时,那种无视自然的意识应该消失殆尽了吧。
③生命尊重忧思。自然是人类生长的温床,自然是人类成长的臂弯,生命离不开母体的眷爱,而对自然的肆意掠夺,无异于从母体上割肉充饥,尊重自然,就是尊重生命,人不可无尊重生命的意识。
④生命尽头忧思。画面上凄惨的景象是一种无奈,“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这话耸人听闻吗?媒体中传递的各种干旱信息,画面上愁苦又无奈的表情,让人揪紧了心,也让人看到了末路。知道自己将去向何方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我们看到生命的尽头却仍不思悔改。
⑤顾此失彼忧思。世界是普遍联系着的,她是一个整体,任何一环节出现“病变“,都会带来可怕的“蝴蝶效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带来共同生存环境的恶化。然而,富人的财富能弥补穷人的渴望,发达地区的狂飙突进能缝合落后地区遭受的同样的伤口?世界需要协同发展,而不是顾了一己之需,失了大家的共同家园。曲终人散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留下的最终未能就减排等问题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的遗憾,谁来弥补?
【链接】
低碳生活是一种有责任的生活方式
去年12月哥本哈根的世界环境大会,围绕碳排放权的恶吵,让很多人猝不及防地与“低碳”产生了关联。虽然世界各国仍就碳减排问题进行着艰苦的角力,但低碳这个概念几乎得到了广泛认同,而且从国家意识进入日常生活领域。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现代化加速时期,是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发展排放”的高碳特征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所以降低碳排放不只是国家命题,也是每个人的责任。
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少开车,少吃肉,少用纸张和一次性筷子,尽量节电……只要能从日常点滴做到不浪费,就可以实现低碳生活。
城市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在短时期内确实难以改变。在这种惯性生活模式下,推行低碳生活也可能会带来不便,但这些并不能成为市民拒绝低碳生活的理由。当然,低碳并不意味着刻意节俭,刻意放弃一些生活享受。低碳生活与提高生活
传统下载
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