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章意为本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千古文章意为本
审题立意,是高考作文第一关,是作文备考第一难。有人说,现在考话题作文,立意自定,审题立意可以淡化了,其实不然。无论什么形式的命题,只要是考场作文,只要是别人命题你写,就必须“遵命作文”,除非你不想得高分。“遵命”则要仔细审题,则要精心立意。
所谓“千古文章意为本”,高考作文也是如此。立意准确切题,创意新颖优美,乃取胜之本。哪一年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第一条不是“切合题意”?阅卷场上,一篇立意准确、出手不凡的佳作,会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欣然把玩。请欣赏下面一篇满分作文。
感时花溅泪
我国诗人有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这句诗正说明了景随情迁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的感情有很大关系。
对于常人来说,一粒沙子就是沙子,而在诗人眼里,一粒沙子可以弥漫整个世界。一滴水珠在诗人眼里亦可折射出整个世界。因为诗人富于感情,对事物的认识便不同于一般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事物感情的亲疏不同造成的。
在“人比黄花瘦”的女词人李清照眼里,她的生活安定、聿福且少受战乱之苦,因此才会“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然而世事沧桑,后期的她饱受战争流离之苦、丧夫之恨,对于她来说,这时的舟已是 “载不动许多愁”。前一舟是幸福愉快的载体,后一舟却
成为了愁绪与痛苦的寄托。 难道是舟变了么?不,是她的感情变了——物是人非事事休。
有人说,中国人缔造了月。这话其实并不夸大。在科学上,月只是一块毫无生命和感情的矿石,中国无数诗人无数美丽的诗篇却赋予了月亮以不朽的生命。在王维的诗中有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继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白的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些优美的诗句,至今细细体味,仍给人口有余香、不绝于耳的感觉。但我们同时也会发现诗人的感情却不尽相同:王维的安适,张继的失意,李白的狂放不羁,苏轼的人世旷远。也正是如此,对于同一事物——月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同样,对于其他事物,诗人们也同样有不同的认识,有人喜春,有人悲春;有人伤时,更有人感时。感情却是对事物认识的一个基点,一个发散源。
因此,人的感情亲疏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便也不通。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感情亲,则对事物爱好,感情疏,则对事物厌倦。其实,这本是见仁见智的。
(2003年高考,湖北考生,有删节)
本文的成功正在于它的立意和创意。
首先是立意鲜明准确。第一段由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切人,由“景随情迁”引出观点,鲜明立论——“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感情有很大关系”。这已明确回答了命题中的第一个问题“有没有关系”,不仅有,而且有很大关系。是什么关系呢?作者展开联想,用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作,用不同遭遇的诗人对同一事物“月亮”的认知,卒章显志,归结观点——“人的感情亲疏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便也不同”,“感情亲,则对事物爱好,感情疏,则对事物厌倦”。从而明确回答了“是什么关系”,圆满结束全文,使立意鲜明,准确切题。
其次是创意高雅优美。全文用诗文名句作例证,情趣高雅不俗。同是一个李清照,前期生活安定幸福,其词句便是“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与欢愉。后期饱受流离之苦,则是“载不动许多愁”了,表达了对生活的愁绪与痛苦。这一例用得精致,有雅意而无俗气。第二例更妙。同样是月,王维诗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清新;张继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则是愁绪了;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