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比喻铸华章——从《劝学》看议论文的形象化说理
- 资源简介:
约6980字。
善用比喻铸华章——从《劝学》看议论文的形象化说理
柘荣一中潘源祯
一、品味《劝学》中妙喻连篇
二、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喻巧而理至”,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生僻为通俗,同时能启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使自己的论证如虎添翼,效果倍增。俗话说,“会讲理的讲个理,不会讲理的打个比”就是这个意思。
比喻论证的设喻方式多种多样。
(一)可以正面设喻。说本体是什么,像什么。如荀子《劝学》一文中的句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青”比作“学生”,把“蓝”比作“老师”,以结局的“反差”从正面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这是后来的理解,原文是关于人性由“恶”变“善”的比喻,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二)也可以从反面设喻。指出本体不是什么,不像什么,这就是反喻。使用反喻同样铿锵有力。如出自《论语•公冶长》的句子“朽木不可雕也”,意思是说:“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琢”。有时从反面设喻会收到比正面设喻更好的批判性。
(三)还可以正反设喻。有时先反后正,如荀子《劝学》一文中的句子“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通过“骐骥”和“驽马”暗示了人的主观努力——“持恒”才是学好的决定因素。有时先正后反,如还是《劝学》文中的句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蚓”的“专一”和“蟹”的“躁”来说明“专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更可以反复设喻,如《论民本》中的句子“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意思是人民归向于仁,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连用两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人民归向于仁的理解,并加深了印象。
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三、比喻论证精彩示例
1、《论语•子罕篇》中的句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在这里,孔子把抽象的概念“时间”用具体的事物“流水”来比喻,寓意光阴似流水一样一去不回,要倍加珍惜,不仅形象,而且生动,说理也透彻。
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意思是说:“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琢,不干净的门墙是不能粉刷的”。这两句话已成为一个成语保留了下来,称作“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以“朽木”“粪土”两个通俗形象的比喻,说明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自己不觉悟,不奋发努力,教育的作用就将是有限的。而且,判断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到底如何,不仅要看他怎么说的,更要看的实际行动。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比喻的说法,说明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考验人的意志。孔子是第一个用松柏这一形象来比喻具有坚定信念、坚强意志的“君子”的,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4、什么叫“国粹”?照字面看来,必是一国独有,他国所无的事物了。换句话说,便是特别的东西。但特别未必定是好的,何以应该保存?譬如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瘤,额上肿出一个疱,的确与众不同,显出他的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