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1917年至1927年<br>
一、新诗的诞生<br>
早在旧民主主义时期,梁启超就提出了“诗界革命”的主张,希望“我手写我口”在内容上摆脱旧束缚,提倡“新语言”、“新意境”、“新风格”、“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基础上随着西方新思潮的大量进入和马列主义的传播,新经济新的政治力量的强大,中国新诗也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br>
人所共知,胡适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从1915-1916年就着手白话诗的试验,一开始就朝着打破旧诗词最顽固的语言形式桎梏的方向冲击。1917年2月,他在《新青年》上率先发表了《白话诗八首》,这些诗歌虽然还没有摆脱旧诗体式的束缚,甚至还残留着一些旧诗的语句,但它们的地位和影响不容忽视,他主张要“打破诗的格律”、“以白话写诗”、“作诗如作文”、“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外国的新语法”也即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诗的经验主义”诗的经验主义的核心是“言之有物”“有我与有人”“有我”就是要表现著作人的性情见解,“有人”就是要与一般的人发生交涉,知识分子主体性情与见解与平民百姓的沟通与交流。<br>
二、早期白话诗(推翻诗的外国,恢复诗的共和国)<br>
胡适的探索很快就得到了《新青年》同人的响应,从事新诗创作的人也逐渐增多,白话诗坛日趋活跃,初期白话诗派也已形成,代表人物有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朱自清、冰心等。他们主张废除文言,采用口语,打破旧诗格律,创造新的诗歌形式,如自由诗体、无韵诗体、散文诗体,将中国诗歌从旧诗词的体式中解放出来;在内容上面向社会与面向人生;在具体的写法上喜用白描显示出了客观写实的倾向,爱用比喻和象征,通过托物寄兴表现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与思索,讲求真率、质朴、具体,但由于他们关注的更多的是诗歌形式方面的变革,所以他们的诗作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不足,如:诗歌过于平实、情感度不够、想象力不足,由于过分的追求音节的自然,也使诗歌语言失去了应有的韵律美或节奏感。<br>
三、对早期白话诗的继承与批判(内部危机与突破)<br>
1921年,以郭沫若、郁达夫、田汉、张资平等人组建的创造社的成立,在中国新诗界发生了巨大的影响。1925年,我国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五卅运动,使得诗人们更立志于新诗的创造,把个性解放和思想的自由同整个社会的解放联系了起来,他们不再单纯着眼于诗歌的形式的创新,把目光投向了“充满缺陷的人生”注重情感和想象,在这样的基础上,涌现出了一个班驳陆离的诗群。<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