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课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告诉我们什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10/21 21:17: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65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面对新课改 传统的教学模式告诉我们什么



兴起于80年代美国的建构主义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它强调学习过程是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习者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作用中,包括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如果说,它是我们面临的新知识,那么,传统的教育即是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思考,很显然,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切入对新课改行为的探索是理性的,有实效的。
诸多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最具典型意义和启示意义的有以下几类:
——“学—思—习—行”模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种教学模式,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创立。
——“讲授—接受”教学模式,也称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相对20世纪以后出现的教学模式而言,与本文文题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是一个概念),又称“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由19世纪下半叶的赫尔巴特提出,这种模式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为理论核心,重视人的社会化,重视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和对学生学习的控制,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
——“指导—发现”教学模式的创始人为杜威,20世纪初,被称为进步教育的活动教学模式,提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的教学观,但由于这种模式忽略学科系统性,弱化“双基”教学,在教育史上褒贬不一。
——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检查作业及复习旧课—揭示新课题,确定对已学功课的联系—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凯洛夫的这种教学模式师承赫尔巴特,发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强调了知识的系统学习,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智能发展。上世纪50年代初,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娜在我国北师大工作期间,曾对中学语文一篇课文《红领巾》指导教学,形成所谓的“红领巾教学法”,一时风靡全国,“红领巾教法”即广泛采纳了凯洛夫五环节教学,对课文作者、背景、段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繁琐讲解分析,使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一度陷入误区,更可悲的是这种学语文的方法在前苏联就早已寿终正寝,而我国现在仍有为数不少的老师趋之若鹜,痴心不改!
——布鲁纳的“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其一般程序为“提出问题—制定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1957年,苏联率先发射人造卫星,震动了美国朝野,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教育改革,彻底否定和抛弃传统的讲授式学习,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这种理论重视培养学习智力发展和自主发现、创造精神,符合时代要求。但由于各种原因(完全放弃接受式学习和教师素质低是两个主要原因),这次改革运动以失败告终。
——“目标—导控”式模式。以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 “目标教学”经验,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重视教学评价和反馈,其基本程序为:“目标认定—前提补偿—达标教学—矫正深化”。这种模式面向全体,立足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但诸多教育专家认为:完全按外显行为结果确定教学目标并不科学,许多内隐的心理变化被忽视;教学只专注“达标”,虽有利于教学控制,但教学中的非目标的教育因素(如心理教育因素)和教育契机由于忽视而放弃,这不符合全面育人的要求。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