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15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标
1.这是一篇极富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的课文。应根据本文所体现的语文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其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学习作者饱含感情的写作议论文的方法,从中体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2.学习分析议论文的方法。找准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句。
3.开启学生思想闸门。学习马克思怀疑一切的思维品质,他重视实践并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必须根据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求实创新精神,应该成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应有的素质。
4.联系现实。应在自己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当今中国的改革实践的脉博,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改革的每一步进程都是对马克思学说的真正发展,也是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
教学建议
本文的思路
本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恩格斯在第一段先追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第二段提出了本文论点:马克思逝世对"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所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损失";从第三段到第八段概述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与革命实践方面的卓越贡献。即在科学理论中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规律,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决定精神,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所以马克思的发现是划时代的。其二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其三从广度和深度方面论述了马克思在其它领域的发现。两个"参加"概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一是推翻资本主义的世界,一是建立了无产阶级新世界。是马克思的理论和实践,使无产阶级第一次站在了历史的舞台上。第八段用对比的手法,论述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敌人对待马克思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形象地展现了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为追求真理而斗争的宽广胸怀和高尚人格。第九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既是议论的结论,又是抒情的高潮。
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是悼词,对马克思的贡献要做整体评价,极尽赞扬但不过度,用词准确。因为是面对参加葬礼的人发表的讲话,所以有口语的特点。又因为恩格斯是马克思的终身的朋友、战友,所以受情境的限制,在文字表述上又是饱含深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