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回顾系列
- 资源简介:
约28710字。
2009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回顾系列
1、2009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回顾之阅读
一、诗歌欣赏偏重古诗词,现代诗歌仍为点缀
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要求初中学生应“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对古诗词的记诵也有明确要求,对现代诗歌则并未如此强调,因此各地中考试卷在考查诗歌鉴赏能力时,大多以古代诗歌为材料。资料显示,2009年单独列题考查诗歌欣赏的试卷共57套,所占比例超过了总数的60%,其中考查古代诗歌的试卷为52套,比例达90%以上,考查现代诗歌的试卷为7套,约占总数的12%。湖北恩施自治州和江苏徐州市的试卷对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均作了考查,体现出这两个地方对诗歌考查的重视程度,值得当地的同学们注意。
从赋分情况来看,各地诗歌鉴赏类试题集中在2-6分之间,分值比重约在2%-4%之间,其中甘肃天水市试卷考查了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赋分10分,约占总分值的6.6%,是各地试卷中对诗歌这一内容赋分最高的。该地区的同学应该对此给予必要的关注。
从考查方式来看,诗歌欣赏类试题以选择、填空、简要表述三类题型为主,主要包括文学常识、关键词句、写作手法、诗歌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考查内容。相当一部分地区将诗歌欣赏干脆纳入了“古诗文阅读”板块,与文言文阅读列为一类,其中安徽省试卷将《过零丁洋》一诗与《孟子》中《鱼我所欲也》一章内容并列,江苏南京市试卷将《次北固山下》一诗与《小石潭记》、《观第五泄记》两段文字并列,以比较阅读的形式进行考查,诗文结合得非常紧密。另外,湖南常德市试卷将课本中的三首现代诗歌结合在一起,以综合探究的方式考查诗歌阅读,同时注重了考试与课本内容的结合,体现了命题人的良苦用心。各地备考师生对这些具有明显特色的考查方式应该予以必要关注,以便在来年的考试中更好地应对诗歌鉴赏类试题。
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对于汉语韵律和节奏的体现都极为突出,语言也极为精炼、优美,其写作手法、意象选取、语言运用等方面内容对同学们的阅读、写作都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示范意义。同学们应该搜集优秀的诗歌作品反复诵读,培养自己对诗歌的
2、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的回顾与思考:写作
一、赋分比重非常稳定
在2009年各地中考试卷中,写作考查所占分值比重与往年基本持平,120分的试卷写作赋分多在50分左右,150分的试卷写作赋分多在60分左右,100分的试卷(广东深圳和湖南怀化)和110分的试卷(海南)写作赋分都是40分,也就是说,写作的赋分比重(写作修改和小作文等“小写作”类题目未计入)大致在总分值的40%上下波动。
二、考查方式变化剧烈
在中考试卷上,写作板块的分值比重是最大也是最稳定的,而试题命制却是变化最剧烈的:由话题作文的一统天下到选题作文的如火如荼,再到近年来命题作文的重新回归,命题者们一直在不断地积极探索和调整,其趋势与特点需要备考师生密切关注。
2009年采用选题作文的试卷共34套(以本报收集到的94套试卷为考察范围,下同),约占试卷总数的36%,与2008年的34%相比基本持平,与2007年的24%相比则有所上升。选题作文的好处在于考生的可选空间更为广阔,写作才能的体现也更为充分;其弊端在于有可能使考生彷徨于两者之间难以抉择,增加考生的审题时间。为了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命题人在采用选题作文的考查方式时,大多选取了差异较大的两道文题,比如一道题目为命题作文,另一道为材料作文,尽量拓展考生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命题人大多只为备选文题之一提供材料,另一道则直接出示题目,尽可能地减少考生的阅读量;或者由一则材料引出两个不同类型的题目。如江苏淮安试卷,以一则材料延伸出“种子的心”和“在考验中 (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