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及问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及问题
广东中山小榄二中:费戈
广东中山县作为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这项工作已经开展一年多了。从2002年秋季开始,全县共有四气普通中小学和县民族宿制实验学校,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年来的实验证明,新课程改革焕发了课堂教学的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了教师的观念和角色。同时也存在看待亟解决的困惑和问题。下面我简单谈谈我们的一些体会。
一、可喜变化
1、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教师从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许多教师反映他们“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的老师甚至说自己就像一个“七巧板”的节目主持人。当学生的发言与教师有不同之处时,教师并不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将几种答案进行比较,然后得出结论。当学生的答案优于教师时,教师就及时表扬学生,鼓励学生超过教师。课堂教学更加民主,教师与学生更平等了。
2、学生学得主动了,变得大胆了。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改变了过去的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教学问题,然后进行合作探究。课堂上有的学生主动要求分角色表演,有的学生还大胆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有的学生还提出教师所料未及的问题。
3、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教学活起来了。
课堂教学已从过去的注重教师教,转到了注重学生学。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旋律。
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缺乏亲自参与实践的切实感受,因而对知识理解不深、不透。在“滚一滚”的教学中,首先进行了“滚一滚”的比赛,看哪一小组选的物体滚动得最快(各小组代表开始拿物体,大家都抢球和圆柱),针对这一现象及时提问:为什么要抢球和圆柱,有的小朋友说:球会滚、圆柱也会滚,圆柱只有一面会滚。然后让小朋友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也是球或圆柱,它们也会滚吗?这时小朋友们表现积极,争着抢着回答。通过以上积极参与,学生很快发现并巩固了平面与曲面的特征。
二、存在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觉得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着隐忧,值得我们引起重视。我们在新课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关系。
新课程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从教学形式上看,课堂教学由过去的教师问学生答变为学生提出问题。有时一堂课刚开始,学生提出了二、三十个问题。这就使教师犯了难:这些问题一一让学生去探究,那一篇课文该用多少课时?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众多问题进行分析、归类,选择重点进行探索。如果忽视教师的引导,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课堂教学,那会使课堂教学环节散乱,难以突出重点和难点,也会使学生的探索迷失方向。新课程教学并非每堂课必须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
新课程教学提倡学生自主的原则,但并不排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讲教学民主,但并不放弃教师的组织、指导、管理责任。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但也要尽可能多地严格要求学生。
2、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方法多种多样,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走访专家、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当然,重视探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接受性学习不重要,也不意味着记忆、理解等层面的学习没必要了。
3、拓展创新与强化训练。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或以大量的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强化实践,或以大量的习题占用了学生的阅读和学习时间。
在新课程教学中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可以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
教师要精心组织学习活动。一是要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是要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三是要组织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