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4150字。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授课教师:刘国富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年级 高一 学期 上期 第1学段
教
学
目
标 1.引导学生感受叙事波澜的艺术效果,培养学生“写出事件波澜”的意识;
2.引导学生探讨兴波澜的方法,并运用到续写中,训练想象、求异等思维;
3.引导学生进行续写和构思波澜的训练,以提高学生写出事件波澜的能力;
4.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复杂性是叙事波澜的源泉,树立辩证看待事物的观点。
教
学
重
点 1.掌握兴波澜的常见方法:抑扬法,意外法,悬念法。
2.培养学生写出事件波澜的能力。
教
学
思
路 品味波澜之美→探讨波澜之法→续写波澜情节→构思整篇波澜
主要
教学
方法 借鉴与探讨相结合,指导与训练相结合。
教
学
资
源 1.教材:“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2.《鸿门宴》电影剪辑(宴会上的斗争)
3.三则小故事:《背箱子》《让座》《派克的来历》
4.作文话题:“家庭风波”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
一
课
时 一、品味波澜之美 引导学生欣赏《鸿门宴》的波澜之美:
波澜: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羽不应↗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赐壮士座。
效果:情节三起三落,悬念乍解又生,意外险象迭出,极尽一波三折之妙,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作用:生动地展现刘邦、项羽、张良、范增、范哙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楚汉相争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活动一】
欣赏《鸿门宴》电影剪辑;说说鸿门宴斗争的波澜及效果。 通过回顾和欣赏所学课文经典名篇的波澜效果,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从感性上培养学生“写出波澜”的意识。
二、探讨波澜之法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探讨波澜之法:
1.事件的波澜就是事件的曲折变化。
2.①从客观上讲,社会事物本身就是多面的和多变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事物的复杂性;②从主观上说,读者的阅读心理是“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3.①要善于选择曲折、复杂的事件;②运用一些写出波澜的方法。如:悬念法,抑扬法,意外法。 【活动二】
阅读教材“黄河九曲”,探讨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事件的波澜?
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3.怎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 在感受名著波澜之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九曲黄河”进行探讨,加强对课题的理性认识,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事物本身的复杂性是叙事波澜的源泉,并了解三种写出波澜的常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