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内文言文阅读精读篇目重点问题复习
- 资源简介:
约26320字。
文言文阅读精读篇目重点问题复习
ZXP3642165 整理
(一) 精读篇目总目录
七年级上册
1、《童趣》
2、《〈论语〉十则》
3、《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4、《伤仲永》
5、《口技》
6、《短文两篇》(《夸父逐日》 《两小儿辩日》)
八年级上册
7、《桃花源记》
8、《短文两篇》(《陋室铭》 《爱莲说》)
9、《三峡》
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下册
11. 《与朱元思书》
12.《送东阳马生序》
13.《小石潭记》
14.《岳阳楼记》
15.《醉翁亭记》
九年级上册
16、《陈涉世家》
17、《唐雎不辱使命》
九年级下册
18.《公输》
19.《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鱼我所欲也》
21.《曹刿论战》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名篇复习导读,附参考答案
七年级上册
1、《童趣》(07年福州市中考)
问题探究:
1、《童趣》一文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3、获得物外之趣的条件是什么?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答案:
1、写了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获得物外之趣的条件是:仔细观察和丰富的想像。
4、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2、《〈论语〉十则》(重在背诵默写,按要求填空 )
问题探究:
1、“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3、学了《论语十则》后,你受到哪些教益?
答案:
1、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2、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3、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
3、《世说新语》
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