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三则ppt2
- 资源简介:
《日知录》三则课件、教案与朗读资料,课件共42张,两课时完成,内容丰富,制作精美,完全符合现行新课改的要求,操作性强,与教材结合紧密。
《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
教学方法:讲读法、设疑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由学生较为熟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导入。
二、顾炎武及《日知录》的相关介绍:
顾炎武自题《日知录》曰:“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所谓子夏之言,即《论语•子张》中子夏的一句话:“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三、研习课文:
(一)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1、朗读、疏通文意。
2、分析内容:
①如果划分层次,可划分为几层?(有益之文、无益之文)
②小结: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③参考译文: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二)第二则“著书之难”
1、朗读、了解大意 。
2、分析内容:
①作者为什么说“著书之难”?如何理解“后人”“成书太易”?
“难”是高标准严要求
②作者对他所列作品的态度是否一致?你从何而知?
③你认为作者提倡的著书原则是什么?可以用文中语句回答。
④小结: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
⑤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