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五中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4月)高三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0小题,约9670字。
太原五中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4月)
高 三 语 文
校对:韩卓艳
第Ⅰ卷(选择题,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斡旋 反朴归真 强弩之末 锄一恶长十善
B.涵养 鸿篇巨制 蜚然成章 吉人自有天相
C.惊蛰 按图索骥 文过饰非 百密未免一疏
D.凌迟 满腹经论 要言不繁 不费吹灰之力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作画时喜欢将画框固定在墙上,俯仰奋笔,向壁虚构,这样,灵感才会喷涌而出,画出境界。
B、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C、科技引领社会发展,我们必须苦练内功,掌握本领,不然身无长物,将无法适应科技创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D、毛泽东的文献点评中寓含褒贬,抒发感慨,以史为鉴,论古讽今,注重文献的社会教育和经世致用,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居民小区中的进门升降平台、公交站牌导盲语音装置、地铁站里的斜拉式升降梯等无障碍城市设施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上海,供残疾人和老年人生活之便。
B.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的高度,把农业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统筹规划。
C.世人对伊朗核问题之所以倍加关注,不仅是因为它涉及核扩散问题和地区安全问题,还在于这个问题处理得不好,会冲击世界的石油供应,危及能源安全。
D.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华传统美德和儒家经典伦理的作用,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
4、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所谓陶然亭,并不是一个亭,而是一个土丘,丘上盖了一所庙宇。
②又采用了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句子,称它作陶然亭。
③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工部郎中江藻,它看此地还有点野趣,就在这庙里盖了三间西厅房。
④后来此处成为一些文人在重阳登高时的宴会之所。
⑤据说这一带地方是饱经沧桑的,早年原不是这样,有水,有船,也有些树木。
⑥登这廊子一望,隐隐约约望见一抹西山,近处就只有芦苇遍地了。
⑦不过西北南三面,都盖了一列房子,靠西面还有廊子,有点像水榭。
A.①⑦⑥⑤③②④ B.①②④⑦⑥⑤③
C.⑥⑤⑦③②①④ D.①③②④⑦⑥⑤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国学的原义、演变及内核
“国学”最早见于周代,原义是指国家所设立的高级教育机构和学府,其教育的核心是周朝的“礼乐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和文献,目标是培养修己治人之才。
进入近代,国学的内涵发生了嬗变,国学不再是指国家的教育基地和学校,而是指中国固有学术和文化的总体,其间经历了从“中学”向“国学”转变的过程。19世纪中叶,挟裹着军事经济强势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并冲击着中国固有的文化。由此,古代的“华夷之辨”转变成“中西之辨”。在中西文化的抗争中,中国文化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实现富强,使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以魏源、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以及以王韬、郑观应、黄遵宪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主张在坚持孔子之道的同时,学习西方的技艺器用,他们的主张后来被提炼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论。其中的“中学”,就是指以孔门之学为主的中华固有的学术,它与西方的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工商法律等知识相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冲突的进一步加剧,中国文化更加弱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保国保种,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章太炎认为,国学是国家成立的根本,国学亡而国必亡,国学兴而国自立,国学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存亡相依。章太炎指出,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的总称,它包括“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相对于“中学”,此时的国学已无“以孔门之学为主”的强调。而章太炎的国学观,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知识界对国学的基本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