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案36
- 资源简介:
约3910字。
《阿房宫赋》教案
北大附中河南分校高二语文
课时序号:
课题:阿房宫赋 主备人:李文君
时间: 2010 年 月 日 星期 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1、品味文字,体味语言特色;
2、分析结构,体察匠心之妙;
3、联系现实,挖掘思想宝藏。
教学过程: 备注:(补充)
一、课前热身,激情演讲(3分钟)
二、精选导语,激发兴趣(2分钟)
苏东坡在翰林院时已经是功成名就了,但他仍然如此刻苦读书,是他想以此当更大的官吗?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他是在享受读书的乐趣,真正做到了“废寝”,那么这篇让大文豪都如此珍爱的文章到底好在哪里呢?我为什么要学习它?它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吗?下面就来看看我们大家要从中获得哪些有意义的东西。
三、高屋建瓴,出示目标(1分钟)
1、品味文字,体味语言精华;
2、分析结构,洞察匠心奇妙;
3、联系现实,挖掘思想宝藏。
四、小组合作,质疑求真(8分钟)
1、组织课堂:
采用小组对抗的形式,每个问题由两个小组承担,轮流回答,挖掘品味多且精妙的获胜。
2、任务分配:
(1)品味语言,可以是单个的字或词,可以是语句的句式与修辞;
(2)分析结构,概括每段大意,包括段落之内的层次;
(3)挖掘思想意义,可以是整体上的,也可以是某个语句或语段中的,要联系个人或社会现实,阐发自己独到的见解。
(4)鼓励大家积极质疑或进行小创作,诗歌,对联等形式不限。
五、大胆展示,张扬个性(20分钟)
1、学生诵读文本。
2、苏东坡评价“这汉子也有鉴识”说明“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这句话的确很好,我们大家知道它好在哪里吗?大家各自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来共同分享。
(1)比喻: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2)夸张: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六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3)通感: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4)互文: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5)排比:A、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兼有比喻、夸张)
(6)溶溶,盘盘,囷囷,融融,凄凄,莹莹,辘辘(叠音词,起到强调的作用,描摹得更形象,增加了音韵美。)
(7)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比较:使负栋之柱,多于行道之树木;架梁之椽,多于水中之鱼虾;钉头磷磷,多于原野之闲草;瓦缝参差,多于山林之小径;直栏横槛,多于田间之犁隙;管弦呕哑,多于暮春之鸟语。(夸张,所用之物与阿房宫形成对比,是建立在劳动人民的苦难之上的。只剩一片弦歌之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同世为人同世处,一样骨肉一样情。)
(8)使六国各爱其人(讳饰,不说民,是为避李世民的讳,联系李贺之死,可见唐朝也是一个“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的朝代。而齐威王善于接纳邹忌的意见,使齐国战胜于朝廷。)
(9)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短小精悍,比较有力,短促,好像六国一下子灭亡了,阿房宫一下子建成了,极具概括力,写了两件大事,中间有很大跳跃性,可笼罩全篇,后文自有答案。)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身上衣正单,可怜体无比,皆由爱而生)焦土。(前去戍边的士兵一声大叫,函谷关就被攻下了,楚国人放了一把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就成了一片焦土!照应前文,秦对本国人民及天下人的态度与后果,虽未提及其女眷,珍宝,但以一阿房宫足以代之。)
联系“明星盈盈”段与“使负栋之柱”段比较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