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培养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二十一世纪,我们将迈向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而知识经济就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创新是它的灵魂。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大有可为的。
什么叫创新?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讲,创新就是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对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离经叛道,提出与统治思想或世俗观念完全对立的观点,是创新;独树一帜,与别的观点兼容并存,为人们认识问题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是创新;借用旧形式做载体,在内涵上做全新的阐释,也是创新。总之,创新就是不拘一格,见仁见智;就是领异标新,推陈出新;就是对微观世界作更进一步的微观,微而更微;对宏观世界作更进一步的宏观,宏而更宏。
语文世界是一个充满创新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从语言文字来说,语言文字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今文字对于古文字是创新,简化字对于繁体字是创新,汉字的信息处理更是创新。从文学艺术来说,创新也比比皆是。楚辞对于诗经是创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正是因为创新而形成的一个学术上的繁荣局面。中学语文的教与学尽管在广度上深度上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天涯何处无芳草”,只要我们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同样可以创见迭出,异彩纷呈。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首先.必须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这是创新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只有博采众长,涵摄百家,才能创新。郭沫若推翻陈见,横空出世,为曹操和武则天翻案,首先得益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权威,尊重名家、大家,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汞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不学无术,却指望“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其次,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人们在其认识活动中经常对一些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产生疑问、困惑和探究的心理。这种心理又驱使人们进行积极的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体现了思维过程中的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必须加强自己的“问题意识”,通过师生双向的质疑、释疑,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或提出自己的创见。例如在教《为了六十一个阶段弟兄》时,我问学生对文章的题目有没有疑问,学生当即问:“为什么要在‘弟兄’前面加上‘阶级’两个字?”问得!确实,阶级、阶级斗争之类的概念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太遥远、太陌生了。我做了解释之后又问,如果食物中毒的不是所谓“阶级弟兄”,而是外国旅游者,是战俘,是囚犯,那么要不要或者该不该动用这么大的人力物力于以援救呢?学生积极思考,热烈发言。最后的结论是,这篇文章所沤歌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共产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