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个性在创新中飞扬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10/17 19:11: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4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让学生的个性在创新中飞扬
               王叶辉

笔者在从教和听课过程中,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有些课尽管教师在备课时下大功夫,做精心准备,课堂上教师也尽展其个人良好的素质,把课讲得头头是道,分析得清清楚楚,可是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而有些课,教师通堂都显得轻轻松松,如鱼得水,只那么几个问题,适时地点拨几下,学生就能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课余寻思,出现这两种情形的原因,关键就在于教师对课的设计能否让学生充分展示出各自的个性。为了改变课堂气氛的沉闷,保持课堂气氛的热烈,笔者在教学时下了很大功夫,采取以下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大胆设想,敢于发表有新意的见解。其实,现在的中学生都很有自己的思想,只要老师引导得当,他们是很愿意表现自己的。比如讲课前,让学生在预习、自学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去感悟、发现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创新的乐趣。讲课中,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筛选出有共性的问题,集体探讨,共同解决问题。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采用“为什么,怎么样,还有什么”等方式,拓宽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样,问题就不仅仅是老师的问题,思路也不仅仅是老师的思路,学生每人都有发言的权利和机会,主动表达自己富有个性的思想,这样课堂就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不是“英雄所见略同”,是一种声音,一条思路,一个答案。长此以往,学生郁郁勃勃的创造精神就形成了。
其次,开展讨论,开放答题。教师不能搞“一言堂”,直接把结论塞给学生,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和自由辩论的舞台,要抓住疑点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争辩中获取真知灼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敢于向权威或老师挑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要合乎情理,就给予肯定。在讨论中,要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如教《〈世说新语〉三则》时,教材对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的主人公陈元方的性格定论为:明白事理、落落大方。但有学生对此提出了疑义,认为故事的人物并不是很明白事理、落落大方。不然他就不会在父亲的友人产生愧意“下车引之”时而“入门不顾”。于是,针对此问题我让学生展开了讨论。结果,有同学说,作为一个年仅七岁的小孩,陈元方在见到陌生人时没有羞羞怯怯,说起话来没有吞吞吐吐,而是有问必答,且能把父亲“违约”理由表述得清清楚楚并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使一个大人都能产生愧意,这就足以说明他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了。而后面友人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恰好体现了小孩子的性格,因为他毕竟才七岁,小孩就会有这样的举动,你要是冒犯了他,他就会耍小性子偏不理你。面对这两种观点,我先让学生来评价各自有无道理。有的认为第一种观点对,有的认为第二种观点合理,也有的认为二者都合理。最后总结时,我肯定了两种观点,因为两者思考问题的着眼点不一样,甲是从局部出发,着眼于人物性格与做法的矛盾而言,乙是站在整体的位置,从人物性格的全面性而言的。
第三,放飞想象,开展活动课。语文活动课具有开放性,面向广阔的社会,它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活动过程中,要设计一些具体可行的,能让学生充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